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部分

路祭儀式。

一直到三月初六這天,兩位皇后的梓宮到達了遵化昌瑞山腳下,康熙皇帝的帝陵,景陵所在地孝陵陵區,那個已經埋葬了世祖皇帝和他的后妃們的地方。被停放在了陵區的宮殿區的陵寢門,準備明天就安葬於景陵地宮上的享殿。

四面環山,風景獨特,一年四季都美麗如畫的孝陵陵區,是當年的世祖皇帝根據古華夏的傳統風水學思想選定的,四周山脈的形狀走勢本身就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意象。

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勢皆西向,儼然左輔;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背後靠著的昌瑞山龍播鳳翥,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正面的金星山形如覆鍾,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

另有一座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坐落在陵區的正面,背後兩座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

整個陵區的正南方向還有煙燉,水口兩座山對峙著,形成了寬度僅有十五丈的一個小小的谷口,也就是俗稱的龍門口,形如闕門,扼守隘口;四周又有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夾流,顧盼有情。

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勢遼闊坦蕩,雍容不迫,對於鑲嵌於其中的陵寢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確實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皇家風水寶地。

當然,這座從大清入關以後第一任皇帝世祖皇帝時期開始興建,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皇陵規制的孝陵陵區,格局和建築佈局也都嚴格地遵循著“天,地,人合一”這一思想,即“陵制與山水相稱”的這一原則。

既是“遵照典禮之規制”,又是“配合山川之勝勢”。把“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華夏風水學審美思想貫穿在每一座陵寢建築中,又將環繞在它周圍的三座大山也都納入了整個陵區的視線範圍,作為整個皇家陵墓的陪襯和背景。

而在康熙十三年也就是仁孝皇后去世後,才開始破土動工籌建的景陵,恰恰坐落在世祖皇帝的孝陵左側,有著長者為尊,兒孫陪侍一側的意思。在它的旁邊,就是埋葬康熙皇帝妃嬪的景陵妃園寢,妃嬪們嚴守著上下尊卑的規矩,死後也如生前一樣伺候她們的主子們。

陽春三月的傍晚,留在馬蘭河驛站的康熙皇帝,讓宮人們和侍衛們都遠遠的跟在後頭,自己帶著小太子和阿茹娜格格,慢慢的走在去陵區的神路橋上。

看著面前這些恢宏、壯觀、精美的建築群,小太子心裡想的是,這座被後世稱為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佈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清東陵的所有歷史資料。

阿茹娜格格的眼裡卻是二百年後的烽火硝煙,景陵大火,地宮被盜,康熙皇帝和三位皇后的屍骨破碎不堪,散落在地的畫面。

但是兩個人的眼睛裡同時湧上來的,卻是同一種複雜,心酸和無奈。

這個世界上哪有萬年不變的政權?又哪有真的能護佑子孫萬代的“風水寶地”?就算有,豈不聞“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的千古大道理?

“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嗎?儘管說來,朕都受的住。” 四書五經,聖賢心學無一不融會貫通的康熙皇帝,怎麼會想不到一個敗落的王朝的皇家陵墓,會有什麼樣的下場?史書上的例子一個一個的,比比皆是。

胤礽低頭想了想,首先開口:“皇阿瑪,兒臣如果說,不需要給皇母和孝昭皇后陪葬那些金銀珠寶,陶瓷玉器,您會不會很生氣?”

“很生氣。”

“如果兒臣說火葬,天葬,或者海葬更好,您想要踹兒臣幾腳?”

沉默片刻,康熙皇帝卻只是自嘲的扯了扯嘴角。

他豈能不明白太子的心意。不外乎在原來的歷史上,他和世祖皇帝的陵墓會隨著大清的敗亡,被盜墓賊或者當權者搜刮一空。而他和他的后妃們不光是死後不得安息,甚至是還會屍骨無存。

轉頭看到阿茹娜小格格一臉的悲慼,眼睛裡已經掛滿了淚水,康熙皇帝不禁的心頭大痛。 “子孫不肖而居厚實,三蠹將至”,真是說的一點兒沒錯。

“朕也知道,可是朕,實在是下不了火葬的決定。” 悶悶的說完這句話,康熙皇帝也紅了眼眶。

小太子皺了皺眉,覺得以皇阿瑪受到的儒家聖賢的文化思想影響,確實是很難下這個決定。

不忍心看疼愛自己的皇阿瑪這麼為難自己,於是胤礽就坦然的自薦道:“皇阿瑪請安心,您想怎麼厚葬皇母和孝昭皇后就怎麼厚葬。等您百年後,兒臣都會給您安排的妥妥當當,您儘管放心。”

既然皇阿瑪不能下這個決定,那麼等皇阿瑪百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