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3部分

六科的掌印長官稱為“都給事中”,與監察御史一樣都為正七品的官,下有從七品的“左右給事中”,以及若干名從七品的給事中,除了獲得皇帝恩旨進入六科的人外,其餘人皆進士出身。

雖然六科人數不多但權力確實非常大,例如:

“封駁”,即輔助皇帝處理奏章;

“科抄”、“科參”,即是稽察六部事務;

“登出”:登出是指聖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內閣備案,執行機關在指定時限內奉旨處理政務,由六科核查後五日一登出。

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都是朝廷重要的言官,合稱科道,可謂天子身邊的近臣,大明未來的封疆大吏以及京城各部院衙門堂官的候選人。

由於六科和都察院都有督察百官的職責,故而雙方有時候會產生利益上的衝突,一旦出事了自然也免不了相互推諉。

在言官三大陣營中,都察院御史的人數最多,六科給事中的人數次之,翰林院的翰林人數最少。

雖然翰林的人數最少,但在言官中的地位卻是最高的,是士大夫階層最頂級人士的存在。

像李雲天這樣擔任監察御史的同時又兼任翰林院翰林的人在大明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是由當時複雜的歷史情形造成的。

面對御史們的進攻,刑科的給事中們無法保持鎮定了,雖然御史們彈劾的是林聰,但所針對的卻是刑科。

故而,刑科的給事中們對此進行反駁,認為刑部之所以會出現冤案是都察院巡按御史辦事不力造成的,刑科人手有限豈能面面俱到。

這一下,都察院的御史們不幹了,認為刑科這是在推脫職責,既然食君之祿就要擔君之憂。

原本,六科與都察院之間就會因為朝廷的事務因為意見相左而產生摩擦,見刑科的人受到了御史們的圍攻,剩下五科的給事中自然要出面相助,畢竟六科同氣連枝,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因此,六科的給事中們與都察院的御史在大殿上引經據典進行了辯論,指責對方應該對刑部的冤獄負責。

面對六科與都察院之間的這場衝突,刑部的官員最為鬱悶,無緣無故地就受到了牽連成為了六科與都察院打擊對方的武器。

由於刑部得罪不起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的御史,否則以後肯定會有小鞋穿,故而刑部的官員也就在大殿上裝聾作啞,對眼前的這一幕視而不見。

正統帝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沒想到六科和都察院之間竟然掀起了如此大的衝突,竟然在太和殿上吵得不可開交,令他是頭昏腦脹,隨後終止了這次朝會,讓六科和都察院的主官對各自的屬下進行約束。

六科與都察院這麼一鬧起來,最開心的莫過於內廷的宦官了,在文官集團中宦官們最忌憚的就是言官,由於言官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有著督察和諫言的權力,而且有些傢伙不識時務,又臭又硬,故而一旦被其糾纏上會很麻煩。

如今,六科與都察院因為林聰的上疏而纏鬥在了一起,這樣就顧不上內廷的宦官了。

除了宦官外,勳貴們也在看著眼前的這齣好戲,誰能想到文官集團內部忽然之間就鬥了起來,而且還是六科與都察院兩大要害部門,實在是出乎了外界的意料。

其實對於文官集團來說,六科與都察院的局面搞得如此之僵,無論內閣還是六部都感到頭疼。

雖然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御史分數文官集團各個派系,但作為一個整體六科與都察院也有著共同的利益,當共同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自然要奮起反擊了,否則以後就別想在六科和都察院裡混下去。

作為這次六科和都察院之爭的“始作俑者”,林聰在朝堂上一舉成名,使得滿朝文武都知道他的存在:一名新晉的給事中竟然把原內務總管金英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陳智給得罪了,而且還捅了都察院的馬蜂窩,這在以前可從未發生過。

講武堂。

“王爺,這是林聰的背景和履歷。”李雲天正埋頭在案桌前處理著手頭公務的時候,林馨走了進來,把一份檔案放在了他的面前。

“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呀!”李雲天聞言放下手裡的公務,拿起那份檔案看了起來,最後微笑著向林馨說道。

林聰,字季聰,號見庵,福建寧德七都人,永樂十三年生,父林觀擅詩文,其幼承庭訓,刻苦攻讀。

正統三年林聰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可謂少年得志。

正統八年,林聰任刑科給事中,正式踏進了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