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阿仇是脫歡的人,故而把禿孛羅也不好過問太多,雖然他和脫歡都是瓦剌的大首領,但是相互間的關係並沒有外界看起來的那樣好,彼此也有著不少矛盾,只不過由於有著共同的敵人――韃靼這才結盟。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脫歡殺了韃靼太師阿魯臺後,又相繼殺了瓦剌兩大首領把禿孛羅和太平,進而統一了蒙古草原,給其子也先在土木堡擒獲正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把禿孛羅與脫歡之間的關係也不過爾爾。
像以前一樣,李雲天並沒有留在那個山丘上關注通州城裡的戰局進展,而是隨後就返回軍帳補覺,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雷婷是不會打擾到他。
李雲天之所以去補覺,是因為他對自己的攻城計劃充滿了信心,故而沒有必要在山丘上乾耗時間,不如趁此機會養精蓄銳,以飽滿的精神來迎接明天的紛亂複雜的事務。
第二天,直到下午李雲天才懶洋洋地從床上爬起來,當他揉著惺忪的睡眼走出軍帳時,幾名身穿官袍和便裝的男子正在一棵大樹下小聲地談笑著。
“參見侯爺!”見李雲天出來,幾個人紛紛走上前向他行禮。
“諸位辛苦了。”李雲天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走上前扶起了一名身穿便裝、發須潔白的老者,笑著說道,“老師,您老怎麼也來了,應該是學生去拜會您猜對。”
這位發須潔白的老者是大明原南京禮部左侍郎劉通,七十有六,洪武年間的進士,李雲天當年會試的時候他是其中的一名考官,因此李雲天稱其為“老師”。
六年前,古稀之年的劉銘得以致仕,他並沒有留在南京城,而是回到老家通州定居,就住在通州城內。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官員的致仕年齡中國很早的時候就有明確規定,《禮記?曲禮(上)》記載載:“大夫七十而致事”。
也就是說,官員七十歲致仕,這一規定從周代就開始開始,並且一直延續了下去。
官員的致仕年齡發生重大調整始於明朝,洪武十三年二月,明太命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至此,六十歲退休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相對於腦力勞動的文官,體力勞動的武官在六十歲時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和體力來投入到軍務中去,因此洪武十八年八月,明太祖又命內外指揮、千、百戶、鎮撫,凡年五十以上者許以子孫代職。
由於明太祖的這道聖諭,大明武職官員的致仕年齡提前到了五十歲,當然了,這裡面的武職官員不包括那些跟隨明太祖立國的開國功勳。
而永樂帝登基後曾經在一段時間裡恢復了七十歲致仕的古制,這是因為靖難之役後大批文武官員被殺,因此永樂帝不得不延遲官員的退休年齡,不過等到永樂中期大明有了足夠的官員貯備後,又恢復到了六十歲致仕的。
雖說律例規定官員們六十歲就要致仕,但是由於這條律例通常不會嚴格執行,因此明朝官員的致仕年齡基本上在六十歲到七十歲之間,位置越高的人退休越晚。
在明代,官員退休後還能享受相應的政治優待,洪武年間規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並現職任滿三年而無大過者可升一等致仕,若有過而不稱職者,以原級致仕,可以參加官方的宴會、祭祀活動等。
不過,致仕後的官員經濟待遇變化很大,洪武初年執行“仕官食原俸”的規定,即致仕後拿當職時的俸祿,可惜好景不長,這種規定很快就被明太祖取消,不再發放俸祿,而是享受豁免賦役的權利,生活困難的官員有司每月米二石,修(終)其身。
即便如此,能獲取每月兩石米的官員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對官員們沒有多少吸引力,所以到了六十歲不願致仕的官員比比皆是,無不想法設法地繼續為官,那種沒有沒有門路而又賴在官位上的官員通常會受到彈劾。
因此,對主動致仕的官員朝廷則會給予鼓勵,例如弘治年間,明孝宗就專門下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
“侯爺能從遼東趕來給通州城解圍,老朽自然要來拜見侯爺。”
雖然李雲天在劉通面前自稱學生,但劉通卻不能以老師自居,畢竟當年他只是一個監考官而不是主考官,而只有主考官才能稱為進士們的恩師,因此起身後笑著向李雲天說道,言語中流露出激動的神色,他做夢也想不到收復通州城的人會是李雲天。
本來,劉通並不知道李雲天去了遼東,畢竟這屬於大明的機密,很多京城的文武大員都不知道,更何況是他已經致仕,遠離了朝堂,更沒有什麼訊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