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4部分

事來,這個後果可不是你我能夠承擔的。”

李清正知道城南糧倉監督的難處,神情嚴肅地望向了他,語氣決然地說道,“本官心意已決,開倉放糧,有什麼後果本官一力承擔!”

此時,宣化城外已經有二十萬躲避戰火的災民,由於近兩年接連的戰亂,幾天前李清正手裡就已經沒有一粒糧食,故而唯有選擇開宣化城裡的糧倉賑濟那些災民,否則那些災民大多數將會被餓死。

災民們之所以會蜂擁到宣化城,是因為李清正擔任知府時勵精圖治,將宣化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故而得到了百姓們的信任。

曾經貴為翰林學士的李清正不僅是士大夫階層的代表,而且也是大明言官的領袖,自然不能讓那些災民流離失所,因此大力賑濟。

在他的感召下,宣化府的那些商賈士紳和土司紛紛捐獻糧食,收納災民。

可隨著交趾戰局的惡化,災民們源源不斷湧來,再加上交趾農業因為戰亂而欠收,使得糧食問題成為了擺在李清正面前的一道難題。

其實,不僅是城外,宣化城裡的局勢也變得非常糟糕,治安惡化,物價飛漲,由於城裡已經無法再容納下多餘的災民,故而四門一個多月前已經關閉。

因為糧價越漲越高,李清正已經兩次召見了城裡的糧商,希望他們能降價,幫宣化城的居民度過眼前的這次難關。

可惜,商人本性逐利,再加上明軍在交趾接連戰敗,這使得身為大後方的宣化城也變得越來越不安全,糧商們都想趁著這個機會大撈一筆回廣西避險,故而對李清正是陽奉陰違,這導致宣化城的糧價持續升高,現在的糧價已經是平常的十倍。

李清正是一個有風骨和傲骨的文官,自然不會強迫那些糧商降價,因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糧價飛漲。

說實話,李清正做學問和理政是一把好手,但是與商人們打交道可就是門外漢了,作為大明計程車大夫,士農工商的頂層人物,他以前從未與商人們接觸過,豈會知道如何應對那些世故圓滑的糧商?

面對城外飢寒交迫的災民,李清正實在不忍心將這些大民子民棄之不理,故而把心一橫,毅然決定開啟宣化的糧倉,準備用他的一條命來換取城外那些災民的性命。

歷朝歷代,像李清正這種敢於當眾頂撞皇帝的清流根本就不怕死,否則的話他也不會在太和殿上譴責洪熙帝,進而落得如此的下場。

對李清正這種心高氣傲、恃才傲物的清流來說,聲譽才是他們所作為看重的,當年李雲天正是抨擊李清正沽名釣譽,使得李清正大為惱怒,也令李雲天被不少清流和言官所惡,至今無法釋懷。

“知府大人,下官聽聞皇上已經派了定南將軍前來,是不是等定南將軍來後再定奪此事?”城南糧倉監督知道私開糧倉之事事關重大,不是李清正一個人就能扛得起來的,他身為城南倉儲的主官勢必受到牽連,因此豈敢答應李清正,不動聲色地說道。

況且,城南糧倉監督雖然在宣化城為官,但是確實戶部直屬的官員,因此李清正並不是他的上司,李清正的公文對他來說並無法律效力。

除非宣化糧倉的最高官員――宣化糧倉主事下達了開倉的公文,城南糧倉監督這才敢開倉放糧,這也意味著宣化糧倉主事將責任承擔了下來。

聽到“定南將軍”四個字,李清正的臉上頓時流露出一股複雜的神色,眼前不由得浮現出了李雲天的影像來。

當李清正接到朝廷再次派兵平定交趾叛亂的公文時,無論如何他都沒有想到這次帶兵來交趾的竟然會是李雲天,而不是周徵和張輔這樣的經驗豐富、戰功赫赫的勳貴。

不過,轉念一想的話李清正又覺得李雲天帶兵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當年他離開京城時李雲天曾經到城外送他,不僅拜託他治理好宣化府的政務,還說過要去交趾看望他。

那個時候李清正正在氣頭上,覺得李雲天說的話充滿了諷刺和挖苦,故而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如今看來李雲天履行了其當年的諾言,果然來了交趾這種蠻荒之地,而且還是作為平叛大軍的主帥。

對於李雲天,李清正的感情非常複雜,原本他以為來到宣化府後就不會與李雲天有什麼瓜葛,可是事與願違,在家人和朋友寫給他的信中卻提起了李雲天。

家人告訴李清正,自從他走後李雲天非常照顧家裡的生活,而朋友們則驚訝地告訴了他一個訊息,李雲天竟然為了他在太和殿與彈劾他的官員展開了激辯,最後使得宣德帝放棄了懲處他的念頭。

宣德帝登基後,對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