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帝事後並沒有懲罰那些打了敗仗的將領,而是發了一份罪己詔,將戰敗的責任攬在了身上,這使得牛世豪等敗軍之將甚為感動,否則按照軍制的話他們可是要被剝奪勳爵的。
故而,就算張昊無意此次西征軍的統帥,牛世豪絕對會去爭副帥之職,而且勳貴們肯定也會給其這個面子,因為比牛世豪能打的勳貴寥寥無幾,否則當年也不會是牛世豪率領先鋒軍直搗北元王庭哈拉和林城了。
所以當週雨婷得知張昊和牛世豪都不是此次西征軍的統帥和副統帥後感到頗為驚訝,像這種統帥五十萬大軍征戰的機會可不多,兩人怎麼就放棄了。
“看來岳父大人找過張叔叔和牛叔叔了。”見周雨婷對張昊和牛世豪沒有加入西征軍而感到錯愕,李雲天笑了笑後說道,“兩位叔叔也對此次西征軍的前途感到擔憂,故而才留了下來。”
周雨婷聞言頓時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由於此次帖木兒帝國來勢洶洶,故而李雲天認為明軍與帖木兒帝國之間的戰爭極可能會形成拉鋸的形勢,持續兩三年的時間,畢竟雙方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
況且,明軍對帖木兒帝**隊瞭解甚少,而且將領中普遍存在驕傲自滿的心態,認為大明乃世上的天朝上國,帖木兒帝國這種西域蠻夷不堪一擊,這種驕縱思想對明軍此次出行可是大忌。
尤為重要的是,帖木兒帝國的軍隊更適應高原山地的作戰,而明軍更適應平原作戰,一旦進入西域後明軍士兵估計一時間很難適應西域的環境。
如果對方是小國的話還說好,明軍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可以彌補這個不足,但面對帖木兒帝國這種與大明疆域彷彿又有著強大軍事力量的大國,這個缺點將會影響戰爭的走向。
倘若李雲天率軍西征,肯定會在西域採取守勢,而且不會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儘量分散敵軍的兵力,與敵軍打消耗戰。
雖然帖木兒帝國疆域與大明差不多,但其國力卻遠不如大明,只要消耗帖木兒帝國和北元軍隊的物資那麼就會使得其陷入被動中。
而且,李雲天還會召集蒙古兵和女真兵參戰,以蒙古騎兵和女真騎兵作為明軍騎兵的主力來與帖木兒帝國、北元的騎兵相抗衡。
與此同時,李雲天還會在陝甘和關西等地就地徵兵,並且聯合西域諸小國對抗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進犯,最大程度地增強力量。
可惜,李雲天已經註定無法成為西征的統帥,首先驍武軍的皇家禁衛軍的性質就決定了李雲天是守護大明安危的最後一道防線,唯有危機關頭才會出動,而衛所軍才是大明應對外敵的常備軍。
另外,大明勳貴們都憋足了勁想要給衛所軍正名,李雲天也無法開口與其相爭,否則豈不是成為了他看不起那些勳貴?
正是由於李雲天對明軍此次西征憂心忡忡,故而周徵才會去勸張昊和牛世豪不要去趟這淌渾水,免得屆時在洗浴遭遇敗仗。
張昊和牛世豪知道李雲天的預感向來正確,當年宣德帝北征的時候李雲天在前去遼東前極力勸阻宣德帝去哈拉和林城,認為北元可能會巨大的陰謀。
不過當時包括牛世豪在內的文臣武將被先鋒部隊取得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在攻佔北元王庭哈拉和林城後認為北元已經潰敗,故而極力邀請宣德帝效仿當年的永樂帝駕臨哈拉和林城。
結果,宣德帝在從哈拉和林城返程的途中,在永樂皇帝親自命名的一條河流“飲馬河”河畔遭遇了北元伏兵的襲擊,如果不是隨駕護衛的驍武軍拼死殺開了一條血路,那麼宣德帝可能就會成為北元兵的俘虜。
所以經過周徵的勸說後,張昊和牛世豪果斷地決定不參與這次西征,雖然這看起來是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建立功勳的大好時機,但萬一戰敗的話那可就成為大明的罪人。
這次西征與宣德帝北征不同,北征失利後宣德帝主動攬責,使得戰敗的將領們得以從敗仗的漩渦中脫身,而西征一旦失利那麼統兵將領難辭其咎,如此大的敗仗之責定會使得其難以翻身。
因此,在廷議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原本統兵西征軍呼聲很高的張昊和牛世豪皆以身體不適為由婉拒了統兵之職。
雖然這使得現場的文武大員們感到意外但並不影響西征的大局,因為大明的勳貴除了張昊和牛世豪外還有其他人可以統兵,而且這也令其他的勳貴大喜過望,認為建立功勳的機會來了,只要能打贏這一仗肯定會進封爵位。
如今宣德帝已經破了洪武帝的先例,進封李雲天為王爵,那麼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