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決定。沿途還有親友“路祭”,水路有“船祭”。凡送至墓地者,均可分得饅頭。
(12)安葬
棺材抬至墳前,八仙們(抬棺人)在得到死者女兒送的紅包後,才肯解開繩索,這錢俗稱“解索錢”。這時,一家人要圍著棺材轉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蓋上,謂之“盤喪”。時間一到,把棺材放入墓學x內,由道士一人在墳上念詞,謂之“喝喪”。墓學x分為“熟墩”、“生墩”、“石墩”,還有茅墳。
送殯人返回家後,要從門口燒的火堆上跨過,以示除穢驅邪。道士還要到每間房去“趕煞”。
(13)點主
這是最隆重的儀式。在死者牌位前,擺香案,吹奏哀樂,地方有名之士用硃筆在死者牌位上的“王”字點一點,點主後,牌位被人用紅布包頭送進祠堂,並給點主人酬以重禮。
(14)圓墳
死者葬後三天,其孝子要率全家大小到墳上添土、奠紙、舉哀,俗稱“圓墳”。之後,要圍繞新墳哭繞三匝後歸家。
2。苗族喪葬習俗
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和漢族的相比較,既有相融一致的部分,亦有相異
的部分,這裡僅以苗族喪葬習俗為例加以說明。
苗族的喪葬儀式由該民族的巫師主持。
老人壽終,苗族視其為“最大的悲慟”,全寨都來幫忙,親戚朋友都來
弔唁,在老人嚥氣時,全家人必須圍在死者周圍哭泣,《清一統志》載:“喪
則環哭盡哀”。接著為死者梳頭、洗屍、更衣,把屍體放在堂屋的正中或火
鋪邊。停柩時間不等,可一天,也可數天。
黔東南一帶要把屍體、棺材分別運到墓地後入殮。從江地區要待老人死
後,現砍木材到地學x裡鑲成棺材,用“喪橋”(像擔架似的)將屍體抬到學x
地裝入棺內埋葬。兒子、女婿必須送一幅墊屍布作為殉葬物,還有的人家送
幾錢純銀。
墳地選擇亦很講究,依漢族堪輿家風水說,請巫師或堪輿家選擇定向,
採用順葬的方式,腳朝前,頭在後。
喪葬習俗中以為老人“砍牛”最為隆重。老人死後,要殺牛祭奠。在巫
師做法事後,還要指定一頭“鬼牛”,於幾年後再殺以祭奠。
除外,據《乾隆志》載,苗族喪俗中還有“鬼堂”,“黑苗,人死殮後,
停於寨旁或至20年,合寨共擇一期,百數十棺同葬。每寨公建祖祠名曰鬼
堂。刻男像,。不令女人入見。遇鬼延鬼師於堂,持咒。”
苗族送葬不用銅鑼開道,而是吹蘆笙開道,送葬。
苗族對夭殤、凶死、產死的喪俗不同於壽終喪俗。凡產死和麻風病亡者
都要採取火葬。夭殤、凶死者的屍體不得入家族墳地,只能在亂墳崗草草埋
掉,未有隆重的葬禮。
3。喪葬習俗中“紙”的文化意義
當我們稍微留意一下**的喪葬習俗的方方面面,會發現“紙”在整個
喪葬習俗中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人死後,要燒落地紙;死者的臉上要蓋一紙;前往弔唁的要為死者準備
一份紙火;做七時要燒紙錢;出殯時,有專職撒紙錢者,最多可撒紙錢百餘
斤;圓墳時,家人仍要奠紙。
在晉中地區,清末流行的喪葬紙紮,不僅可以表示亡者的年齡,而且也
可作為喪親之家的標誌。亡者謝世後第2日為燒紙日,此時,要把歲紙掛到
大門外一側,擺設香案、陽壽牌位、祭祀等物品,以此說明亡者的姓名、享
年、生前身份等,同時也昭示了主喪人家的門戶地址。假使年歲不足享壽(60
歲)的,其死後不得用歲紙。歲紙的條數越多,說明亡者的年齡越大。按當
地方言,“歲紙”讀作“xùzǐ”,即“歲紙”諧音詞“續子”,以象徵招魂,
繁衍子孫。由此,在當地還形成了一種抱歲紙的習俗,人們將搶到的歲紙用
紅紙紮成三角小包,或“手圈”、“戒指”,別在腰間,或佩戴於身;甚至
還為滿月嬰兒做“滿毛圈圈”(將歲紙捲成條狀縫在孩子佩戴的“長命鎖”
的頸圈上),以期嬰兒能夠長命百歲。在晉中祁縣一帶,喪葬歲紙又另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