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太子和兩位相國也是如此。
李林甫也早就得知了楊成在淮南道的事情,楊成送來長安的密信不僅給了高力士,同時也送到了李林甫的相國府上一份。
當看到楊成的書信之後,李林甫也是一陣的心驚,之前雖然已經得知了楊成在淮南道的所作所為,但是此時真正地看到楊成送到他手中的書信之後,李林甫也不免開始憂慮了起來。
但是,隨後當李林甫看到楊成在揚州城的斬獲之後,頓時一切的疑慮都打消了,將近三千萬貫的錢銀,百萬石的糧食,五萬石的私鹽,如果全部換做錢銀,這已經超越了大唐一年的賦稅了。
李林甫是當朝宰相,對於大唐的錢袋子最清楚不過了,即便是風調雨順的年景,大唐一年的賦稅收入也就是三千萬貫而已,這還是這些年盛世所知。
按理說每天三千萬貫錢的賦稅,已經是超越來了之前任何的一個王朝,但是李隆基花費巨大,尤其是這幾年皇親國戚們奢靡之風盛行,李隆基更是花錢毫無節制,所以即便是三千萬貫的錢銀,去掉每年官員的俸祿,還有節日的慶典和邊軍的開銷之外,就已經是入不敷出了。
於是,看到楊成可謂是豐碩的成果之後,李林甫的心也徹底落地了,他知道這些錢銀完全可以保住楊成的命。
李林甫最瞭解皇帝李隆基了,這幾年已經無法收斂的皇帝李隆基,對於錢銀的渴望已經超越了任何人。
此時看到楊成要上繳三千萬貫的錢銀,百萬石的糧食,這對於李隆基絕對是忍受不了的誘惑。
此時,看到李隆基的震怒,李林甫心中也有些驚訝。本來,在李林甫心中的計劃是在這個大朝會上爭取保下楊成,給皇帝一個臺階,然後讓楊成把錢順利的運回長安來。
但是,出乎李林甫意料的是,看到此時李隆基震怒的樣子,李林甫知道不僅楊成保住了,而且那些被抄沒的官員的小命也全部都沒有了。
李隆基雖然是盛世皇帝,但是殺人絲毫不手軟,甚至比一些歷史上的暴君殺的還要多,只是一個開元盛世將他的殘暴掩蓋了。
李隆基依然有些餘怒未消的樣子,一時也讓大朝會有些寂靜,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表態。
此時,剛才還滔滔不決的李適之也沉底沉默了,在李適之的心中,認定楊成雖然是淮南道採訪使,但是私自抓捕官吏,大用刑罰,這已經是枉法之舉了。
所以無論楊成抓捕的官員有沒有罪,李適之對於楊成這樣的舉動都不會縱容的,所以整整兩個月,李適之每天都要上書李隆基,還安排了不少次百官的請命,就是要將楊成這種枉法的行為治罪。
此時,聽到小黃門將楊成在淮南道的戰果朗讀了一遍之後,李適之徹底沉默了,甚至臉上一臉的震驚,然後痴痴地說不出話來。
對於淮南道官員的**,李適之也是沉底被震撼到了,他雖然知道官員收一些他人的錢銀是平常之事,但是也沒有想到淮南道的官員家中竟然查沒出這麼多的錢銀來。
此時,不僅僅是李適之,就是身在大殿上的其他官員也都被震撼到了。
都說長安城的官是京官,俸祿高,而且送錢的人也多。但是這些官員們聽到淮南道抄沒出來的家財之後,也是有種相形見絀的感覺。
他們家中也就千貫錢銀就已經是多的了,畢竟是在長安,不是權貴門閥之家,想要收到太多的錢銀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即使收了,也要擔心被他人彈劾舉報,畢竟這裡是長安城,太子腳下。
雖然唐朝已經建立了監察制度,但是御史臺只是侷限於長安中樞之中,地方的監管非常薄弱。
很多州府都沒有監察御史,甚至一道也就幾個監察御史,所以長安的官員雖然俸祿高,而且生活的也好,但是想要貪腐更多的錢銀,還是地方上的官員才能做到。
此時,看到一臉震怒的李隆基,大殿下面的官員都不敢做聲了。
此時眾人將目光全部都投向了李林甫,眾人知道只有李林甫最懂皇帝李隆基的心思,所有都希望李林甫這個時候站出來,畢竟皇帝一直這樣震怒下去,到時候說不上那個傢伙就倒黴了,最後被免官趕出了大殿。
趕出大殿還是好的,要是被直接來一個廷杖之類的,那才是倒黴到家了。
眾人都知道,這個盛世皇帝可不是仁慈的主,甚至比一些歷史上是有名的暴君都要殘暴,殺人從來都眨眼,而且全部都是炒家滅族。
李林甫心中也清楚,此時該是自己站出來的時候了,畢竟讓皇帝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