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建看到宿舍門緊閉著,裡面居然沒有一個人,不過,看著欄外的中秋月亮,立即就明白了。
405宿舍九人,唐偉權、範龍、孟雲和顧安軍這四名舍友來自城郊的廠礦,有廠車接送,為了過中秋,廠裡定會做些調整,明天早點出車,把廠礦的學生送到各個學校去。
周至鋒是城裡人,家裡做二道販子的小生意,平時也經常回家去住。
林逸、謝小欽和餘冒的家比楊子建的南塘鎮還要偏僻一些,而且還沒有鐵路,他們應該早就回校了,現在要麼在教室裡學習,要麼去街上看錄影了。
楊子建坐在床頭整理了一下課本、習題冊、作業簿和筆記本,塞進書包裡,背上離開宿舍,鎖上門,下樓,沿著彎曲的坡道走三四百米,路過食堂,走下天橋,聽著橋下溪水汩汩流淌的聲音,以及天上的皎潔的明月,有種“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道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感慨。
教室裡只坐了寥寥五六個人,都是來自鄉下的學生,其中有就謝小欽,而林逸和餘冒都不在,看來是去看錄影了,他們都是武俠片的愛好者。學霸張瑾雖然寄宿,但她家在城裡,因此也回家團聚了。
剛落座,前排的謝小欽立即轉過頭來,苦中作樂道:“嘿,子建,中秋節快樂!”
“離家別國,何樂之有?”
“當然有,我有好吃的。”謝小欽笑嘻嘻地說道,然後從書包裡取出一個月餅盒來,開啟,拿出一塊四方的小月餅送給楊子建,並解釋道,“這是鄉辦的廠子送給我爸的,我爸當了十幾年老師,很多小老闆都是他的學生。”
如果是以前,楊子建會很高興馬上享受一番,但他剛吃了鎮政府送的大月餅,對甜膩的食物有些反胃,他挑了下眉頭接過來,撕了張作業簿紙將它包起來道:“謝謝,不過我晚上吃了太飽,明天當點心來吃。”
謝小欽笑著點點頭,回過頭繼續做作業。
楊子建沒心思做作業,因為下週的稿件最好今天準備好。
他現在作品發表量挺大的,因為投了太多報紙,上週一寫的十一件作品,這兩個星期就發表了九件。這個星期寫的十件作品,包括被語文組老師考驗的那三件命題文章,下個星期也幾乎都會發表出來——言叢還會為《荷塘月色》三篇開個小專輯並寫“編輯簡評”。
簫鼓早就明言會用《千年古塔》、《月下古井》和《關帝廟和虎祠》這三篇共六千多字,這其實已經佔了副刊的四分之一版面,並且他還寫信專門約稿,為了投桃報李,楊子建必須再給他兩篇稿件給他,而且楊子建還希望能在簫鼓的“丹霞”版開專欄,就像前世一樣,只不過提前了十年。
現在他已經有點當專欄作家的感覺了,就是不斷趕寫,不斷地找靈感找話題,好在前世積累了四五百篇這類的散文,二次創作並不會太難。
他寫的家鄉系列歷史文化散文,之前針對的是建築古蹟、歷史名人和古代哲學思想,這周他特別寫了兩篇關於南塘社學和書院的散文,他想透過寫建築古蹟,來緬懷一下古代的讀書科舉生活,只是這些內容有點敏感,報紙總是批評封建社會的八股取士,如果自己說科舉的好話,他沒把握能不能發表。
比如他現在寫的一篇《南唐社學》——
“溪頭村第三小隊的倉庫,原來是南塘社學,它不是很大,佔地一畝多一點,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古代,這裡相當於小學和初中,有六十多學童在這裡讀書……
走進陳舊的大門,一個大堂,中間是講堂,兩邊是齋房,其中左齋為祠,祭祀先師孔子,右齋則為塾師,是教書先生們辦公休息的地方。後面一個小園子,稱為射圃,射圃兩邊有號舍,廚房,茅房,這是閩省典型的兩進宮殿建築……
古代社學是效仿三代以上‘小學’所設,有教無類,凡百姓都可以接受教育。入學一年就讀《蒙童訓》,《小學》,入學二年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之後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等,並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
在南塘社學讀完的優秀學生,就會被先生推薦到南塘一些著名的私家書院深造,或直接去縣學進修四書五經,學成後參加縣試、府試、院試,透過這小三關三試,就能成為秀才……”
寫完,感覺有點記流水帳的樣子,很是無趣,他發現自己的創作才能其實真不咋樣,仍然缺少靈性、創意和激情,看來還是得文抄才能成名啊!
於是,他取出鎮政府的格子簿,開始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