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章 傳統,友誼

一路上,楊子珍、楊子設、常舒雨,以及二伯的次子楊子龍,都跟在楊子建身邊,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彷彿郊遊一般。

楊子建成了孩子王,跟他們講一些祖先的事蹟,為了讓他們聽得進去,他笑道:“祖先楊時從小聰明好學,八歲就能寫詩。但他卻是一個‘不認真工作’、喜歡‘開小差’的歷史名人。他考上公務員後,政府給他安排到汀州工作,他裝病不去上班,躲在家裡研究理學。幾年後,政府又安排他到徐州工作,他又不去上班,跑到洛陽拜大學者程顥為老師……楊時把北方的理學融會貫通,然後傳到南方來,形成了閩學,他是閩學的鼻祖。當他開始工作的時候,又非常嚴厲負責,而且不怕得罪人,敢於和蔡京、童貫這些大奸臣鬥爭,還支援名相李綱抗金……”

幾個小鬼聽得津津有味,就是旁邊的大人,也不禁聽得入神。

楊子建講的內容,大多來自宋史、南劍府志和南塘鎮志,只不過加了他的一些個人理解。

走了半個小時的山路,終於抵達啟佑堂。

啟佑堂由於被當成林場倉庫而完整保留下來,面積有五百多平方米,前面有一片觀景坪臺,周圍有大理石欄杆,左側是半畝方塘,裡面還長著一些荷花,但更多的是雜草。

這是一座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建築,宏偉壯麗,莊嚴肅穆,左右廂房,天井迴廊,立柱粗大而古樸。

楊子建在幾位老人和楊父、二伯等一堆大人的簇擁下,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黑底白字的匾額,上書:

“清白傳家。”

兩邊門柱上,刻有一副楹聯:

斯文上繼三千載,

吾道南來第一家。

匾額楹聯無不體現了楊家的文化功績和歷史底蘊,厚重深沉,讓人不禁肅穆起來,油然產生敬畏與自豪。

大堂正中神壇上,豎立著一塊黑色大理石靈牌,上刻楊時楊龜山的靈位。

左右立柱山上雕著一副精美的對聯:

芝蘭秀繞飛煙室,

槐桂香迎吐鳳人。

神壇上方掛著“啟佑堂”的匾額。

兩邊八幅壁畫,用水墨畫著“程門立雪”、“理學南進”、“治理水患”、“智鬥蔡京”等。楊時在世時,教育兒孫儉以養德,逝世後,身後肖然,家徒壁立,但不過兩百年,南塘的一支就成了大地主大豪紳。

左右還有六個小祭堂,用於陳列南塘楊家歷代名人的靈位。

由於是家祭,只要是老楊家的近親,或者曾經依附過老楊家的親戚,都可以同來祭拜,其實就是姑丈、大舅等親戚,在解放前也都是楊家的下人,還有常爺爺的祖先,六百多年前是楊家從哪個人牙子那裡買來在南塘安家落戶的,早習慣把楊家當成自己主家了。

解放後,那些禮教大防統統取消,男女平等了,都可以同堂祭拜,這都說明了時代的進步,老一輩也在適應。

楊子建看著這些,覺得有些沉重,隨著祭品一一擺上,他按照老叔公、常爺爺的要求,完成各種儀式,恭恭敬敬的叩首、上燭、上香。

主房兩家、分房三家代表,親戚家人,依照輩份、年齡按秩序祭拜祖先。

最讓楊子建啼笑皆非的,是案桌上的一疊報紙——不知道祖先們認不認得簡化字和標點符號,習不習慣橫排讀文……現代與古代的時空交錯,原來壓在他頭上的歷史沉重感,竟然不知不覺消失了。

祭完祖,回到家裡時,已經四點半了。

楊子建隨著楊子設、楊子龍到風雨橋下洗了個痛快澡,他漂浮在塘溪的水面上,看著白雲悠悠,感覺說不出的暢快。

六點半,藍鴻兄妹、張樺、劉德成、苗光輝就結伴順路過來,約楊子建進城了。

楊子建告別父母和弟妹,背上旅行包,帶著這兩天寫的稿件,與同學們結伴到南塘鎮小火車站。

月臺上,劉德慶依舊充當生活委員,把錢收集起來,如老黃牛般為大家排隊買票,藍鴻與張樺討論著班上的事,這兩個優等生是(4)班與(7)班的班長,不過管理風格不太一樣,張樺外向,熱情好鬥,而藍鴻溫和,綿裡藏針。

楊子建穿著寬鬆的校服,悠然走向花圃邊觀賞茶花的藍雪。

她仍然穿著一身水藍色裙子,純白色的棉綸絲襪和鬆糕鞋顯得非常時尚,雖然才十三歲,身材嬌小,但已經表現出窈窕身姿,流露出高雅清新的氣質。

“嘿,藍雪。”

“你好,楊子建。”藍雪表情疏離,禮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