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降所致,宜用開噤散煎水少量多次,徐徐嚥下,以苦辛通降,洩熱和胃。若湯劑不受,可先用玉樞丹磨汁少量與服,再予前方徐徐嚥下。若胃陰大傷,頻繁嘔吐,舌紅絳無苔,脈細數者,於方中酌加人參、麥冬、石斛、沙參以扶養氣陰。並可用人參與薑汁炒黃連同煎,頻頻呷之,再吐再呷,以開噤為止。虛證多由素體脾胃虛弱,或久痢以致胃虛氣逆,出現嘔惡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質淡,脈弱,治宜健脾和胃為主,方用六君子湯加石菖蒲、薑汁以醒脾開胃。若下痢無度,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為病勢危重,急用獨參湯或參附湯或參附註射液以益氣回陽救逆。
2。注意灌腸療法。痢疾除內服藥物外,亦可用灌腸療法,使藥物直達病所,提高療效。凡下痢赤白膿血,裡急後重者,常用:①苦參、馬齒覓以1:2比例,水煎取液150ml保留灌腸;②蒲公英、敗醬草、紅藤、穿心蓮等量,黃柏適量,水煎取液150ml保留灌腸;③黃連、黃柏、馬齒覓、白頭翁等量,水煎取液150ml保留灌腸。
3。慢性痢疾要辨外感、內傷兩類。《證因脈治》中明確指出:“外感休息痢之證,暴發熱痢而起,後乃久久不愈,或暫好一月半月,旋復發作,纏綿不愈,積滯不除。”“內傷休息痢之證,無感之邪,非暴發暴痢之證,但因脾胃虧損,漸成積痢,或發或止,終年不愈。”治療上由外感所致者,不忘清餘邪,而內傷所致者,應以調脾胃為主。
4。注意痢疾治療禁忌。忌過早補澀,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留邪或傷正氣。
【醫案舉隅】
王某,女,40歲,職員。2005年11月3日就診。
患者自2000年出現腹瀉腹痛,伴少量黏液膿血便,當地醫院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西藥治療後症狀好轉。之後分別於2003年、2004年再次復發,經治療後症狀好轉。
本次因受涼後再次出現腹瀉,伴少量黏液膿血使,每天4~5次,裡急後重感明顯,左側下腹部疼痛,便前加重,便後緩解,納谷不香,神疲懶言,肢體倦怠,腰膝痠軟,形寒肢冷,小腹喜溫怕涼,舌質暗,舌下瘀,苔白膩,脈濡緩。結腸鏡檢查示:直腸、乙狀結腸黏膜紅腫、糜爛,廣佈新鮮出血及白苔。病理診斷:大腸(直腸及乙狀結腸)黏膜慢性炎症急性發作。
辨證:寒溼瘀濁阻滯腸道,脾腎陽虛運化失職。
處方:小茴香10g,炮姜15g,延胡索9g,當歸9g,川芎3g,肉桂10g,赤芍10g,蒲黃9g,五靈脂6g,焦三仙各10g,陳皮8g,枳實10g。7劑,每天1劑,水煎服。
二診:腹瀉仍每天4~5次,瀉下暗色黏液膿血便,腹痛、裡急後重感稍減輕,仍納谷不香,神疲懶言,肢體倦怠,腰膝痠軟,形寒肢冷,小腹喜溫怕涼,舌脈如前。此為脾腎之陽氣虛衰,運化不及,正不勝邪,積滯殘留為患。原方加制附片10g,砂仁6g。續用14劑。
三診:腹痛、裡急後重及黏液膿血便消失,腹瀉每天1~2次,為稀糊狀,神疲懶言、肢體倦怠、腰膝痠軟、形寒肢冷、小腹喜溫怕涼諸症稍減。予附子理中丸和金匱腎氣丸湯劑,續用14劑。
共治療3個月後複查腸鏡正常。囑繼服附子理中丸和金匱腎氣丸半年之久,未見覆發。
按:本案由於病程較長,脾腎陽氣虛損,加之久病人絡,瘀阻絡傷,腸中水分不能吸收,水停瘀滯,氣機不暢,形成了水瘀交阻的惡性迴圈狀態。王教授治療先用少腹逐瘀湯加三仙、陳皮、枳實以活血化瘀,溫化寒溼,消積導滯,再以健脾溫腎助運化、調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安賀軍等。王新月教授論治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的思路。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25(3):271~273'
【古代文獻精選】
《濟生方·痢疾論治》:“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蓋嘗推原其故,胃者脾之腑,為水穀之海,營衛充焉。夫人飲食起居失其宜,運動勞役過其度,則脾胃不充,大腸虛弱,而風冷暑溼之邪,得以乘間而入,故為痢疾。”
《赤水玄珠·痢門》:“休息痢者,愈後數日又復,痢下時作時止,積年累月不肯斷根者是也。則因始得之時,不曾推下,就以調理之劑,因循而致也,又或用兜澀藥太早,以致邪不盡去,綿延於腸胃之間而作者,或痢愈之後而腸胃虛弱,復為飲食所傷而作者,當看輕重調理,或熱或寒或消導或再推下,然後以異功散等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