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只有三百多里,舟船自登州起航之後,最多也就是三天時間便可以抵達大連灣。
來往一次最多也就是七天時間,在整個六月間,留在登萊和威海衛集結的大中軍開始在海軍舟船的運送下,開始源源不斷的被運送到了遼南登陸,同時大批准備好的物資,也隨即開始隨船運至了遼南。
所以在到了七月的時候,建奴和大中軍在整個遼南的實力對比,便開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近四萬大中軍在遼南登陸,成為了建奴再也無法撼動的力量。
如果拿建奴和明軍相比的話,不用說肯定是建奴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乃至是統一協調能力,肯定要比明軍要強的多,這也是這麼多年來建奴一直可以在對明軍的軍事行動中,處於優勢的原因。
但是現如今如果建奴的軍隊和大中軍相比的話,那就是個笑話了,大中軍完全是一部肖天健親手打造出來的近現代的高效運轉的戰爭機器,其組織性更合理,而且也更專業,更重要的是大中軍屬於全脫產的專業軍人,雖然士兵可能沒有建奴單兵那麼彪悍,但是協同作戰的能力和配合性卻遠超過建奴許多。
更加上大中軍的兵種劃分詳細,兵將都有各自的專業職能,以及超過這個時代的火力輸出能力,使得大中軍在此次遼東北伐之戰之中,完全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像大中軍這樣的軍隊,也有他們的劣勢,他們最大的劣勢就是對於火器的依賴性以及對於後勤保障的依賴性要遠超過建奴軍隊幾倍甚至於是十幾倍之多,這就對大中軍的後勤保障構成了很大的壓力。
所以這一次名義上大中軍是出兵十萬進行北伐,但是實質上為了保證這十萬兵馬的運轉和作戰,肖天健其實是動用了時下的全國之力,以幾十萬人來為前線做後勤保障的工作。
否則的話羅立也不可能囂張的敢對大淩河堡進行七天時間的不間斷炮擊,這背後主要是因為大中軍有著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在支撐著前線的作戰行動,否則的話大中軍很難在遼東這麼快取得如此大的戰績。
雖說東路軍比較缺乏騎兵,但是李信卻依靠著大中軍強大的火力,穩紮穩打,先是在得到了更多兵馬支援之後,逐步的肅清了金州以南地區,將這一帶牢牢控制在大中軍手中之後,然後在七月底的時候率軍攻至了金州城下。
雖然金州這個時候又得到了鰲拜率領的三千鑲黃旗精銳的支援,可是在兵力對比上,卻還是遠遠弱於大中軍的兵力。
鰲拜此獠自不用多說了,這廝在建奴之中號稱萬人敵,有著巴圖魯的稱號,號稱建奴時下的第一猛將,此次皇太極將他調往金州,就是指望他能幫著羅洛渾守住金州,最好能將遼南登陸的大中軍趕回大海里面去。
但是羅洛渾在甘子井一戰受傷之後,算是嚐到了大中軍炮火的厲害,在得知大中軍來攻金州的時候,羅洛渾力主據城而守,而不能出城於大中軍野外浪戰,因為大中軍炮火實在是太過厲害,他們建奴軍很難突入大中軍的陣線之中,往往在交手之際便會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
但是羅洛渾的意見鰲拜根本就聽不進去,鰲拜認為正是因為他們清軍不善於守,火力不強,更應該發揮他們騎兵的優勢,而且他這一次帶來的鑲黃旗兵馬,基本上都是騎兵,也就是阿里哈超哈營,每個人都配備了兩套鎧甲,軍將更是穿著三層鎧甲,一人雙馬甚至於是三馬,各個都弓馬嫻熟,如果放在城中守城,實在是浪費了。
所以鰲拜認為,大中軍雖然炮火犀利,但是他們騎兵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決不能讓大中軍圍城攻打,最終這樣是守不住金州城的。
(今日特別鳴謝毛毛將軍朋友的打賞!)
第一百九十六章 只有死韃子才是好韃子
兩個人意見不合,雖然羅洛渾地位高於鰲拜,但是鰲拜乃是皇太極的親信,帶的也是皇太極直轄的鑲黃旗兵馬,羅洛渾並不能管控住鰲拜,於是最終二人商議,羅洛渾負責守城,鰲拜則率領三千鑲黃旗阿里哈超哈營的清軍騎兵出城列陣,兩人內外配合阻擋大中軍對金州的進攻。
於是議定之後,鰲拜便領兵在金州城外的東南方向列陣,拉開了架勢要在大中軍前來的時候,給大中軍來一次迎頭痛擊。
李信透過斥候,很快便得知了金州建奴的佈置,於是立即對兵馬進行了調整,令一個師的步兵在城東南方向列陣緩緩推進,吸引鰲拜率軍來攻。
而他則率領另外一個步兵師加一個獨立炮兵團,在金州西南方向進兵,向前突出,對右翼形成掩護。
鰲拜雖然也經歷了山海關之戰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