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便傳了出去,甚至有人將謝安與孔子做比較,說他的教學能力,不下於孔子。
如此一來,各地的學子爭相前往武當,只為聽謝安一堂課,而聽了謝安課的,收穫頗豐,又留了許多人下來。武當書院憑藉著謝安,吸引了大量的學子,一舉超過了老牌的潁川書院,荊山書院。
而第二點,就是底蘊,師資力量與名氣都打了出去,武當書院又建立在武當山這山明水秀的洞天福地,想不出名都難。而真正的底蘊卻是書!
在劉辯這邊什麼最好,就是書多,是寒門學子的福地,而武當書院,劉辯命人刊印大量的書冊作為讀物,就像後世圖書館一樣,學子求學不止從老師身上汲取,還有自己學習,而武當書院的底蘊就是書,由此又吸引了大量的學子。
造紙術與印刷術劉辯可都掌握在手中,劉辯這邊賣紙,賣書,但卻不賣技術,因此其他諸侯的地盤上雖然有紙有書,但卻不氾濫。至於書院將大量的紙書代替竹簡成為底蘊就更不可能。
而因為謝安與書,武當書院的名氣已經蓋過了潁川書院,這讓劉伯溫很是好奇,區區兩年不到,武當書院居然能超過百年的潁川書院,這謝安到底是什麼人物?
劉伯溫迫切想見見謝安,也順便看看武當書院又出了些什麼人才。畢竟潁川書院可是出了荀,荀攸,郭嘉,戲志才這等人物,底蘊在那裡,若是武當書院名氣大,卻不能出什麼大人物,恐怕過不了多久也會落寞下去。
第551章建安七子要搞事情
在縣衙辦理好行商證,劉伯溫便前往宛城,接下來的旅途便是武當,武當如今成了南陽的文化中心,劉伯溫想要去見識見識哪裡的人才如何。也想要會一會被比作孔子,教匯出一大批優秀學子的謝安謝大老師。
一路向北至宛城,又讓劉伯溫感受到了宛城的繁華,宛城若真說起來,可以算做劉辯手下第三大城市,第一洛陽,第二長安,第三便是宛城。東西二都自不必說,而宛城,卻有一種讓劉伯溫回到洛陽的感覺。
“變化非凡啊,區區一個宛城,在袁術手上時名氣不顯,到了陛下手中,不過兩年,卻讓我好似看到了當年的洛陽!”劉伯溫現在宛城之中,但見四周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繁華如斯,不由得感嘆道。
裴俊沉思道:“桓帝時南陽人口二百五十萬餘,如今南陽卻只有一百五十萬,當時之繁華恐怕也不級南陽吧?”
“自然不及,宛城如此繁華,乃是因為南陽人口眾多,又是趙匡胤,天子,劉表,漢中四方勢力匯聚之地。在加上天子興商,才造成宛城如此繁華!”劉伯溫分析道。
“這麼繁華的城池,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兄長可要帶我們好好逗留幾日!”小喬看著城內各處店鋪興奮道。
“好好,咱們此行本就是遊玩,景略天子治下的不同,這宛城我本就是要待上幾日的!”劉伯溫撫須笑道。
數日過後,劉伯溫一行在宛城遊玩的差不多了,才帶著商隊往南鄉,武當一帶趕去。南陽是進武關的必經之路,將貨物寄存到南鄉,劉伯溫等人才決定前往武當。
武當縣位於南陽南部,靠近漢中,而武當縣城位於漢水之畔,武當山圍繞著武當縣綿延展開,有山有水,乃是華夏有名的洞天福地。
在未修建書院之時,武當是修仙隱士的聚居地,山中有不少道觀,人跡罕至。後來書院落成,卻也帶動不少百姓崇通道教,山中香火不斷,倒也有趣。
而謝安時常與高士遊山玩水,於道觀與道友談經說道,可謂逍遙自在。
與此同時,洛陽皇城。
這一日朝會將近結束之時,司徒蔡邕拱手而出,手持笏板道:“陛下,老臣有本奏!”
“愛卿且說!”
“南陽武當書院,落成已經兩年,再過幾日便值書院落成兩年之期!”
劉辯點了點頭,感嘆時間的流逝,武當書院已經落成兩年了,也就是後世俗稱的校慶嗎。自從前面五月份劉辯去潁川讓荀家搬遷,同時還獲得了謝道韞的青睞。
回到南陽之後,劉辯將荀家安排在武當縣,囑咐他們在武當建立書院,當時正值袁術稱帝,劉辯便起兵攻打袁術直到去年四月,陳慶之突襲壽春斬殺袁術。而五月份,劉辯如約前往陳國得到了謝家,將謝家也安排到了武當。
武當書院於公元195年十一月份左右建成開始招收學生,先是以荀家為基,後來又得到了謝家的參與,師資力量雄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不想如今已經落成兩年,時間過得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