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越陷越深,非人世間任何因素可能稍一舒慰。這首《長恨歌》,也隨著流傳千古,直到1920年和1930年間,仍舊為小學生所習誦。也可見得即使是君主制度下的教育,在開口閉口不離道德之餘,並沒有完全忽視情緒和抒情主義。要是全然的不近人情,則不會讓這樣的一首詩歌,傳教學習,直到民國時代,還去打擾年少公民的未成熟心情了。有了華清池和楊貴妃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存著信心,不論經過任何意識形態之薰陶。也不論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情緒,有如一座大水庫,永不會枯竭。
去華清池的溫泉不遠,有1936年西安事變蔣介石蒙難的地方。當年12月12日,“少帥”張學良的部隊衝入委員長行營,要求他停止對共產黨的“圍剿”;以便一致對日抗戰。這兵變的目的既達。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間接也影響到全世界的歷史。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面講,我們仍然感覺得到這五十幾年前的事變之後果。當年“雙十二日”槍聲既息,國府的最高統帥被一個下士班長和一個士兵發現。他孑然一身,未被傷害,躲在附近驪山的一個山洞裡。今日該處有一座亭子,紀念當年歷史之展開竟讓這兩個藉藉無名的角色,去完成如此一段帶戲劇性而具有如此龐大後果之任務。
越是接近驪山,我們也更感覺到和歷史接近。它的影響愈濃厚,它的展開也癒合時宜。本來我們也已經知道秦始皇帝葬在驪山,去西安約40英里。此人被稱為世界上最可怕的專制魔王之一。他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之後,用焚燒詩書和活埋反對者的辦法去鞏固他的統制。他的“陶器兵馬”在1974年發現。內中包括塑制的兵俑,和實物的兵器與戰車。美國的三位總統曾來此觀光,一些兵俑器物也曾送到國外去巡迴展覽。
但是秦始皇不是中國歷史的起點,秦始皇統一全中國,距離中國文化的開始已有好幾千年了。按照一般的順序。我們應當先處理其他的幾個題目,當中首要者無過於地理背景。當旅遊者乘火車或汽車前擔臨潼縣參觀驪山及華清池時,應先注意四周黃褐色的泥土,這種泥土與美國田納西州一帶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中國歷史開展中的重要因素。當地周圍景物通常較路基為高,所以這黃土不難觀察。
中國文化有多種源頭
本書成稿之日,我們沒有絕對的證據,能夠斬釘截鐵地說,中國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或者說當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響。20世紀初期,學者多崇尚後說,主張中國文化之起源,不僅較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為遲,其使用青銅與鐵器尚比這兩處至少要遲1000年。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變體。中國史前陶器上的文飾就和中亞及近東所發現的類似。目前這“世界文化一源說”已被中外無數學者指摘。中國的文字被認為特創一格,即數目字亦與眾不同,陶器上膚淺的相似之處敵不過基本的差異。中國的冶金術即使在原始的階段也表現出技術上之特色,而無模仿的跡象。中國的栽培作物更顯示出中國的農業與近東出於兩源。最近人種學家和考古學家甚至指出,即使在中國境內,文化的起源也不是一元的,從東北到珠江流域,都可找到文化起源的遺蹟。
雖說鐘擺現在已經搖轉過來,中國文化獨立自創的理論顯然比較站得住腳,我們卻不能武斷地說再也沒有爭辯的餘地。我們可以作的結論是,不管它是本地獨創或是外間傳,中國文化受地理條件的因果關係極深。不論中國當初受外間發明的影響或淺或深都不足改變這觀點。當初期農作物受東亞大陸的土壤和氣候影響的時候,中國文化的因素就開始與當地居民結下不解緣(詳第二、第三兩章),以後也始終如此。基於這個原因,西安附近之黃土,也就更值得注意。
夏代的存在仍然存疑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考古學家用碳14放射性的技術,斷定中國新石器時代之遺址最初出現於公元前4000年,或者還要早。可是以文字記載的歷史,卻不能追溯到這麼久遠。根據史書的記載,最早的“朝代”為夏,它的出現若能證實無訛,也只能把中國歷史的前端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可是關於“夏朝”的傳說雖多,也仍沒有考古的實證確斷它的存在。懷疑的人提出,要是這朝代確曾出現,至少應當在古物附近有文字出現。相信夏朝實有其事的人則辯說,中國文字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只是最初的文字寫在竹簡和絲織品之上,年久月深業已腐朽。現存關於夏代的事蹟,出自口傳,再由記事者寫在竹簡之上,輾轉抄傳,所以較遲。兩方所說都有理由也仍不能成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