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國,甚至以李頓勳爵為首的國聯委員會在滿洲進行實地調查的時候,日本人也並不想掩蓋他們加強對滿洲的控制。史汀生再次重申,美國呼籲“全世界人民精誠團結”,共同支援凱格格公約並譴責侵略。但是,日本九月正式承認滿洲一事,暴露了這種“國際親吻”的實際目的——這時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是一種激勵,當時他們也使義大利和德國走上軍國主義擴張的道路。法西斯國家可能走上向外擴張掠奪的道路,而民主國家卻只顧在國內克服經濟蕭條的影響。
在英國和美國,領取失業救濟金的隊伍加長了,為了克服日益嚴重的經濟災難,兩國都大幅度削減武裝部隊的預算。由於美國輿論以孤立主義情緒尋求安慰,英國的三軍參謀長們越來越擔心英美在遠東的勢力日益削弱,他們開始敦促政府在中國同日本和解而不要對抗。另一個辦法是加速實施加強英國駐新加坡軍事力量的計劃,而這個耗費巨資的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正如一九三二年的帝國國防委員會會議所告誡的那樣:“使英國在那裡長期處於無防禦狀態是極其愚蠢的。”這樣,英國的作戰計劃幾乎是一項臨時拼湊的草案,它要求在日軍發動進攻之前,把駐上海和無津的英軍撤去保衛香港。香港已經成了英國的商業中心,英國希望能用潛艇保衛住這塊皇家殖民地,直到本國海域的作戰艦隊駛抵新加坡。但是,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航程至少需要四十二天的時間——同美國派艦隊到馬尼拉的桔色作戰計劃一樣,這項計劃幾乎也沒有考慮到戰列艦遠涉重洋的損耗和日軍攻勢的迅猛。
胡佛總統受到在滿洲的日軍的公然蔑視,在謀求連任的時候又遭到美國選民的摒棄,他希望在他離任的時候,國聯會有力地支援美國對中國問題的立場。李頓委員會一九三三年一月提出的報告,遠沒有象華盛頓所期望的那樣徹底譴責日本。但是,國聯拒絕承認“滿洲國”,足以使日本退出國聯,何況當時關東軍已朝西南打進熱河省,迸逼北京。東京的軍國主義分子認為,他們現在已經毫無約束。
美國始終只在字面上支援國聯及本國外交官制訂的條約,當這個國際大家庭要維護和加強和平所依賴的這個脆弱的組織時,它顯得多麼無力和無助。這成了一個危險的先例。美國駐日本大使約瑟夫·格魯從東京告誡說:“軍方本身和公眾都在借軍事宣傳準備打仗,而不是向西方的道義上的或其他的壓力屈服。”他預言,如果繼續奉行不承認主義,而沒有適當的手段或決心強迫日本接受,那將“意味著總有一方終將不得不低聲下氣地忍受恥辱”。
這是一個接受得了的和及時的警告。但即將上臺的民蟲黨政府卻把這種要求對遠東政策採取現實態度的呼籲當成耳邊風。當選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於一九三三年一月亙市,他將繼續奉行胡佛的對華政策,以“維護國際條約的神聖性”。羅斯福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履行他許諾的新政,以挽救美國的經濟不致於崩潰,他知道,到要對付日本侵略的時候,除了繼續把道義置於利害得失之上外,沒有別的辦法。羅斯福不可能同日本和解,因為他的德拉諾家族祖先的緣故,他對中國抱有“最深切的同情”。但是,跟胡佛一樣,他也不準備鼓動對日本實行制裁,或在太平洋炫耀軍事力量。三月七日,他在第二次內閣會議上告誡閣員們“避免同日本開戰”。
道義而不是現實繼續起著支配作用,從而加劇了美國在遠東問題上的立場所存在的危險的矛盾。由於美國沒有采取任何積極措施制止日本擴張,英國開始轉而採取遷就日本的綏靖政策,但是,美國國務院的以霍恩貝克①為首的“中國通”同樣決定不讓“開放門戶”因日本帝國主義發動進攻而關閉。
① Stan1ey Kuhl Hornbeck(1883—1906),美國遠東問題專家,著有《中國與美國的外交政策》等書。——譯者
他們將發現,要想使門戶保持開放,光伸張道義是不夠的。反對改變現狀的強硬派發現國務卿是個心甘情願的支持者。科德爾。赫爾原是田納西州的一位經驗豐富的律師,他之所以被任命為國務卿,與其說是因為總統認為只有一位比較明智、比較有經驗的育識之士才能解開美國遠東政策的死結,不如說是因為他在南方的民主黨人中間享有崇高聲望。
赫爾對國際事務的認識既天真且盲目,他把所有的問題最後都歸結為一個過份簡單的貿易障礙問題。這種觀點同國務院裡的一些人的嘗試是相牴觸的。由於遠東危機連續幾年不斷惡化,美國在處理遠東問題時的選擇餘地很小,國務院的這些人在對待中國問題上比亨培克靈活。美國可以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