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一個孝子,又是一個官迷!
在古代,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那這個人就極難在官場上立住腳,政敵人只要攻擊他,就會用不孝這個做為理由,一攻擊一個準,任誰都得趴下。所以一般來講,做官的人都是孝子,或者說表面上是孝子!
牛正宏是個官迷,平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進入中書省,當個實職宰相,為此他不懈努力,從不鬆弛。
凡事皆有兩面,雖然官迷不好,但正因為他想升官,所以就得拼命幹活,現在是貞觀年間,想要靠溜鬚拍馬升官,可不是件容易事,還得靠政績才行。
牛正宏算得上是一個好官,徐州在他的治理之下,沒有雜稅之苦,又無徭役之難,百姓日子過得還算太平!
官場上好說,可犯愁的是家裡的事。牛正宏出身赤貧,他排行第六,上面五個哥哥姐姐全都是因為太窮,而過早夭折的,他的父親牛不拉為了不讓兒子再過這種苦日子,辛苦幹活,甚至討飯供他讀書,為人父者當真不易。
牛不拉的父親給他起名不拉,就是希望兒子別再過象牛一樣整日拉犁的苦日子。可牛不拉的命運,並沒有因為名字而有所改變,但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過上好日子。牛正宏不負父望,真叫爭氣,少年應試,一舉登科,一直做到了刺史的高官。
所以牛正宏最是孝順,日子好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接父親來享福。可日子好過之後,牛不拉由於不再辛苦勞作,體重日漸增加,而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時常斥責兒子。牛正宏小時候一犯錯,牛不拉就罰他跪下背《論語》,現在雖然牛正宏做了刺史,可牛不拉看他不順眼時,照樣還是如此懲罰。
今天牛正宏不小心觸了牛不拉之怒,被暴罵一頓之後,又出來跪規矩,這種情況僕人們見得多了,早就習以為常,一聽裡面捱罵,外面就把墊子和戒尺準備好了。
牛正宏抱怨幾句,又接著背了起來。
就在這時,外面進來一名綠袍官員,見牛正宏頭頂戒尺,正在背論語,心想:“大人家的規矩還真大,三天兩頭的就得跪一回。不過這也說明牛老太爺教子有方,硬是調教出一位刺史。唉,當初我爹咋就沒這麼管過我呢,如果對我勤加督促,說不定我也能當上刺史!”
這綠袍官員來到牛正宏的跟前,也跑了下來,卻發現由於自己身材高大,而牛正宏身子矮小,兩人一起跪,他竟比刺史大人高上半頭!這還了得,豈能讓上司對自己仰視,他忙哈下腰,硬是彎得比牛正宏矮了半截,這才開始說事。
綠袍官員道:“大人,近來由於宋州和汴州方向發了水災,百姓紛紛逃難到了我徐州。人一多,難免會導致糧價上漲,這樣一來,我徐州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了,這是有關政績的事情,萬一漲得太多,被有人心記上一筆,報到長安,大人的臉面上就會大大的不好看了,所以這事得儘早處理,防患未然啊!”
牛正宏點了點頭,道:“不錯……”他一點頭,腦袋上的戒尺掉了下來,啪地一聲,他趕緊拾起來,又放回頭頂。
忽聽樓裡傳出聲音:“小兔崽子,有事就滾吧,等辦完事再回來背書!”聲音蒼老,正是刺史大人的父親,牛不拉!
牛正宏忙道:“全聽阿爺的吩咐!”拿下戒尺,站起了身。他叫牛不拉為阿爺,這是北朝時留下來的方言,稱父親為阿爺,並非是爺爺的意思。
綠袍官員隨他一同站起,心想:“老子罵兒子為小兔崽子,那他自己豈不是成了老兔子?我記得上次罵的明明是狗孃養的!”
牛正宏下了臺階,快步向前堂走去,問道:“除了這事,還有什麼?”
綠袍官員忙道:“昨日鹹同書院的山主邱問普,送來名帖,說今日要來拜見大人,他已經到了,在偏廳等著呢!”
牛正宏哦了一聲:“這事兒本官知道。你說真是怪了,邱老兒向來自命清高,從不來見本官,今天怎地登門,莫不是有求於我?”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這綠袍官員和邱問普沒什麼過節,但他和本州的學政卻相當地不對付,聽刺史大人這般說,立即介面道:“邱老兒和他的弟子把持本州貢舉名單,每科必是直送長安,從不找大人商量,這是大大的不尊重,下官都替大人不平,實在是欺人太甚!”
牛正宏嗯的了聲,想想確是這個理兒,他道:“那你說邱老兒今天到來,會有什麼事呢?”
綠袍官員道:“以下官推測,必是名單出了問題,他沒將哪家豪門子弟排上去,結果引起不滿,而他又解決不了,所以這是來求大人多給幾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