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起來,嚴格來說,作為一本小說,它簡直缺乏最基本的敘事技巧,所以看過兩章後,我沒有當作小說來看,而是當作一本隱私紀實,一本記錄三十年前前輩的青春期生活的性心理報告,這麼一看,那麼這本書也就基本能看下去了。
唯一看不下去的地方在於——性心理報告報告得很不充分?????……沒有真刀實槍的部分,太多的隱晦,太多的掩蓋,太多的純情。一對美麗的男女,在一個高度窒息、全民互相警惕的時代裡,遭遇在彼此的愛慕中,兩人爭取了很多很多機會單獨相處,但由於女孩的自重自警,和男孩的愛惜尊重,兩人衣服也脫了,其手也上下了,一個被窩裡也滾了,卻最終什麼都沒發生,女孩依然全身而退,而後男人得白血病死去,讓這份愛情終止在處女膜前。
沒有性的愛情未必慘絕人倫,但肯定是有缺憾的,愛情這玩意兒,本來就是兩性的吸引和愛慕,荷爾蒙蠢動後在腦垂體裡造成的幻覺——然而生命本身在我來看就是一場幻覺。在這場幻覺當中,存在,才是唯一的瞬間真實。
很少有人效能夠抵擋得過瞬間的真實。
古往今來,在禮教森嚴的古代,因為男女大防的緣故,少男少女甚少得見,於是,偶爾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託付終身,迫不及待地就做下那事,古代白話小說《醋葫蘆》裡寫得甚好,借媒婆之口道:哪一家黃花閨房的馬桶裡不曾淹過死孩子!有甚要緊!
而倒過來,在21世紀忽然看到這麼一本謳歌無性純情的小說,我不得不搔頭了。它這是在給消逝的時代樹一面鏡子,還是給自己全身而退的處女愛情寫貞潔牌坊?
要說是給時代的壓抑樹鏡子,明顯它的社會記錄不夠真實,不夠全面,濃墨重彩地描寫自己對性的抗拒、排斥和一無所知倒是充滿喜悅和自負的。反覆至少三個章節裡,是在寫自己純潔得象一張白紙,好比拿破崙後來娶的那個公主妻子——從小兒養的寵物都是雌性的,純潔得象個白痴。而且,更要命的地方是在於,作者沾沾自喜地把那個男人一再地忍受了性壓抑,和她同床共枕,讓她幫助他完成手淫後,依然沒有碰她的處女膜的高度剋制,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也是一種最高純度的愛情。
不開花的山楂樹??????才是美的。
這樣一本書忽然間的大流行起來,80年後的少女們都流著酸澀的眼淚,向我推薦這本書,鄭重其事地說:諾,這才是愛情呀。
愛情需要對肉體的高度蔑視,才能獲得證明麼?
這對肉體的高度蔑視底下,是壓抑的、扭曲的、畸形的人性。這些年大家看多了肉慾橫流的小說,總覺得中國人的道德在淪喪,於是忍不住就開始呼喚“純潔”??????典型的小爆發戶心態,才吃了兩天老米飯,就打著飽嗝到處跟人說:哎,還是糠皮裡的維生素豐富。
濫觴的性不是真愛,但相比較起來,徹底隔絕的性的愛情,更為邪惡。而謳歌這種愛情,把它抬到至高無上的位置,是對正常的人性的嘲弄、否定與踐踏。
警惕這種我愛山楂不開花的老調卷土重來。
書評:為何我們總是神話愛情
80後詩人 小說家 離
有時,當我們以為自己在談論愛情,其實卻並不知道我們的談論已經偏離了愛情的主題,或者將愛情帶入了另外一個範疇。例如有時,我們談論的是責任(愛一個人就要讓他幸福)、犧牲(愛情就是付出)、悲傷之美(真愛是求之不得的那唯一一次)、帶有時代特徵的道德準則(只有忠貞不渝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文學式的幻想(遇見100%的那個人)、自我感動(只要愛他就足夠了)。我們以為這些都是愛情的必要條件,並且不斷的補充著更多的條件,用它們“塑造”出了一個愛情的理想模型。換句話說,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往往談論的是那個儘管實體依然模糊不定,卻由於人們日復一日的雕琢而成型了的“愛情”,實際上也就是,愛情的文化。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那個時代的愛情”與“我們時代的愛情”之分。說到底,是文化的區別造就了愛情的區別。而愛情本身,作為一種自然的、自發的情感,其內涵實際上從來沒有變過。但愛情,正有如許許多多無法言說的事物一樣,有一種發自其內部的,需要被述說的訴求。就是說,人們往往習慣於試圖定義那些無法定義的事物,反而卻使這事物本身變得更加不準確,更加虛幻,甚至變成了另一個。
《山楂樹之戀》正是讓我再一次看到了這樣一個過程,一個愛情再次被神話的過程。當人們感嘆於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