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七年後死於捻軍的親王僧格林沁率領他的精銳兵團,沿海佈防。
第二年(一八五九),換約時間已到,英法兩國公使乘軍艦抵達大沽。清政府通知他們,大沽已經設防,不能通行,請改在大沽北面十五公里的北塘登陸。兩國公使眼中根本瞧不起清政府的所謂設防,不肯接受勸告,徑行在大沽上岸,大沽炮臺開炮射擊,英法艦隊應戰,雖然有美國軍艦在發現英法艦隊情況緊急時,突然參戰相助,向中國發炮,但英法艦隊仍然失敗,其中四艘沉沒,六艘重傷,狼狽逃走。
美國軍艦這種暴行,清政府連抗議都沒有提出,因為它根本不知道美國軍艦已違犯國際公法。清政府大小官員像呆瓜一樣,白捱了悶棍,還不知道它是悶棍。
然而,無論如何,總算是把英法艦隊擊退,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使花花大少型的皇帝、葉名琛型的官員和士大夫階層,雀躍歡呼。一致認為已經重振了天朝的威風,把夷狄制服,從此天下太平。
第二年,一八六○年,英法艦隊捲土重來,猛烈的炮火摧毀了大沽炮臺,陸軍登陸後即攻陷天津。但住在皇宮女人堆裡、已三十歲的皇帝奕囗,信心卻非常堅強,看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國書譯文上,有自稱“朕”的字樣,不禁冷笑,在一旁批註說:“夜郎自大”。下令僧格林沁,要他對英法聯軍:“迎頭痛擊,把醜類全部殲滅。”
然而僧格林沁兵團沒有力量支援奕囗的冷笑,不斷敗退,天津與北京間軍事重鎮楊村(天津武清)失守,英法聯軍距北京只剩下八十公里,奕囗跟他老爹旻寧一樣,除了在報告上批一些大言不慚的話外,別無他法。最後,只好宣告願意接受《天津條約》。可是,當三國正要簽字時。英國代表巴夏禮忽然提出“可怕的”條件,那就是在條約批准換約時,所有的國書都要由使節親自呈送給國家元首。那就是說,外夷蠻官竟然企圖跟天朝皇帝面面相對,這簡直比使節進駐北京的要求更使得奕囗暴跳如雷,因為那些夷狄在面對面時一定拒絕下跪,而下跪磕頭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有二千餘年的悠久歷史,任何有天良有見識的愛國人士,都不允許它受到破壞。
清政府的談判代表,奕囗的弟弟奕訢親王發現毛病就出在會講中國話的巴夏禮一個人身上,他認為如果把巴夏禮排除,英法聯軍便失去了靈魂。於是他下令逮捕巴夏禮。
——跟巴夏禮同時被捕的隨從人員,共三十九人,囚在北京監獄。中國傳統式的監獄是恐怖的,在一個沒有人權思想,沒有良好刑事訴訟的社會,必然如此。後來,當清政府被迫把巴夏禮釋放時,只剩下三十四人;十數天的囚禁中,五人死於獄卒的酷刑。
逮捕巴夏禮促使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僧格林沁兵團在距北京十五公里的八里橋地方崩潰,奕囗逃出北京,逃到北方為避暑之用的熱河(河北承德)。有趣的是,英法聯軍這時反而停止前進,提議再度談判,為的是恐怕談判代表奕訢親王也跟著跑掉,他們便找不到談判物件了。奕訢完全屈服,把巴夏禮釋放,在北京城上豎起表示投降的白旗,迎接英法聯軍入城。這不是北京第一次對外國陷落,卻是第一次對歐洲國家陷落,而這敵人的總數不過只有一萬六千人。英軍為了報復巴夏禮所受的虐待和他的隨從們在監獄中的慘死,把一股怒氣出到北京郊外中國皇帝豪華別墅圓明園上。縱火焚燒。圓明園是清政府用中國人民的血和淚築成,作為皇帝一個人和他周圍女人們專用的遊逛和娛樂場所,現在化成一堆瓦礫。
逃到熱河的奕囗羞愧而沮喪,他發現僅只在大臣的奏章上批一些大話不能贏得勝利,他授權給他弟弟奕訢親王,答應英法聯軍所提出的全部條件,只求聯軍早日退出北京。奕訢,這個二十餘歲、面色蒼白的青年,又氣又怕,終於戰戰兢兢地跟英法聯軍分別簽訂《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包括下列重要事項:
一 《天津條約》除賠款一項外,其餘繼續有效。
二 中國賠償英法軍費白銀一千六百萬兩(英法各八百萬兩)。
三 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四 各國使節進駐北京,並覲見皇帝。
五 增開鎮江(江蘇鎮江)、漢口(湖北武漢)、江寧(江蘇南京)、九江(江西九江)、天津為通商港口。
六 允許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傳教,並有權購置房屋田產。
英法徹底勝利,清政府執政下的中國徹底失敗。但取得重大利益的英法帝國主義,對太平天國的立場卻因之轉變,認為太平天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