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分析國民黨為什麼失敗,共產黨為什麼成功,說國民黨軍官喊的口號是“給我上”,士兵在流血,他們在花天酒地。而共產黨的官的口號是“跟我上”,將軍和士兵一起在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結果是國民黨退守臺灣,共產黨的紅旗插遍全中國。
所以說,要喊出代表民心民意的口號並非易事,而且,只有那些最能代表共同心聲的口號,才能真正發揮出它們潛在的威力。否則,即使再華麗的口號也只會停留於表面,根本起不到鼓舞和激勵人心的作用。
這同時也啟示我們:企業提出的標語口號應該是企業理念的概括,是企業根據自身的經營理念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字宣傳標語。企業標語口號的確定要求字句簡潔、朗朗上口、親切感人。
準確而響亮的企業標語口號對企業內部能激發出職員為企業目標而努力,對外則能表達出企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提高企業在公眾心理的印象,其主要作用是對企業形象和企業產品形象的補充,以達到使社會大眾在瞬間的視聽中瞭解企業思想,並留下對企業或產品難以忘卻的印象。
9。 培育精神弘揚力量
在長征結束之後,延安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大本營。這是陝北偏僻山溝裡一個清貧而簡單的集鎮:300多家門面至少有50家是打鐵鋪,商店裡只有日用品,櫥窗純粹是搖鼓擔式的。走在街上就可以聽見打鐵鋪傳來的叮叮噹噹的聲響和騾馬的嘶鳴聲。
抗戰時候的延安是清貧的,國民黨調集了幾十萬軍隊對陝甘寧邊區及其他的抗日根據地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不讓一粒糧,一匹布,進入邊區。”
然而,延安同時也是一個充滿陽光的地方。黃土高坡上成排的窯洞,山坡中間流淌的延水,以及山頂上的古塔,這些象徵中國革命意識形態的地理剪影,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經典的畫面。
這是一個悖論。當年由於日軍的殘酷進攻,加上華北的年年災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出現嚴重的困難局面。根據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財政經濟情況極端困難。有些地方抗日軍民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用,沒有菜吃,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然而,全國各地的愛國志士、進步青年和海外青年華僑不顧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和迫害,冒著生命危險,衝破敵人重重封鎖,跋山涉水奔赴延安。
這是很值得思索的。在共產黨的發展史上,這種現象一再出現。這些不停出現的奇蹟,使共產黨迅速壯大起來,渡過了一個個看似不可能渡過的歷史難關。
1943年,在延安的窯洞裡,毛澤東信心滿懷地對國民黨駐延安聯絡代表徐佛觀說,蔣先生不相信天上有兩個太陽,我偏要出一個給他看,再過五年、八年,看鹿死誰手!
毛澤東針對的是蔣介石在當年3月發表的《中國之命運》。此書一出,國民黨內大聲叫好,但是在延安呆了大半年,親眼看到共產黨勵精圖治的徐佛觀卻十分擔憂。當年10月,他返回重慶後呈上“延安印象意見書”,那時他已經預見到了一個不祥的結局:“用武力,在目前政治現狀下,前途並不樂觀。”
此前,1939年和1940年,毛澤東在他那個只有一鋪大炕,一張木椅、桌子、一條木凳和一盆木炭的窯洞內,閱讀了大量馬列理論、經濟學和哲學書籍,然後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構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第三章 思想建設鑄造組織之魂(9)
毛澤東分析,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新生的……是中國古老社會的孿生子,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對抗。在這個基礎上,無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革命是合理的。中國革命的歷史程序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的革命兩步走,這兩個階段又必須相互銜接……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
這是中國共產黨爭取政權的理論根據。
毛澤東說要創造出一個太陽給蔣介石看看,這個太陽是什麼?其實,在蔣介石說不相信天空上有兩個太陽的時候,國民黨的太陽已近垂暮,共產黨的太陽卻如初生一樣,光芒四射。如果這兩個太陽必然有一個被擊落的話,那一定是國民黨。
有人把國民黨最後被趕出大陸的原因,歸結為軍事失誤,那是片面的,在1943年的延安,一切就應該可以看得明朗,對於共產黨來說,執政是遲早的事情。
延安時期,延安和陝甘寧邊區作為抗戰的指導中心和民主聖地,使成千上萬中外人士為之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