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得很不錯,為議案和貴族、主教們爭論甚至諷刺他們就不說了,最後結尾處伊麗莎白塗白了自己的臉,當眾宣佈自己嫁給了英格蘭時的畫面也是相當的有氣勢。加上人物傳記總是特別受影評人歡迎,而且還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這些優點被特別放大後也就掩蓋住了缺點,也就難怪會好評如英國人尤其喜歡這部電影……並獲得奧斯卡的青睞。
但掩蓋並不代表這些問題不存在,一次可以用優點掩蓋過去不代表次次都可以,所以當原版的製作人在十年後製作《伊麗莎白》的續集時,這些問題依然存在,結果讓電影0徹底淪為了三流的商業製作。
無論是為了讓故事更好看,還是讓自己的招牌不被砸掉,阿德里安都不會讓這些問題繼續存在,因此《伊麗莎白》的劇本的修改次數比《莎翁情史》要多得多。如果說《莎翁情史》是注入更多的合適的細節的話,那麼《伊麗莎白》就是把細節徹底重新佈置,這項工作可不是能輕鬆完成的,把英國的幾位頂尖編劇好好折磨了一番。
最開始阿德里安還會時不時和他們交換意見,時間長了索全交給他們,只是偶爾會過問一下。他並不擔心他們會把劇本改得很糟糕,因為故事的主線是不會讓他們動的,事實已經證明這條主線是受歡迎的,那麼即使細節上有什麼問題也不會比原版更差勁,阿德里安對自己掌控能力很有信心。
不過,這部電影會被人們交口稱讚,除了上面例舉的那些原因,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布蘭切特的演出。從最開始的青澀少女,到懵懂卻有所明悟的剛登基的年輕女王,再到後來哀莫大於心死後堅定的坐在自己王位上的伊麗莎白一世,布蘭切特非常出色的詮釋了童貞女王的三副面孔,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也讓無數人為她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失之jiā臂而叫屈。
在阿德里安的記憶中,布蘭切特在她正式出演電影之前曾在澳大利亞演了幾年的舞臺劇,尤其是莎士比亞的戲劇,特別熟悉。這不僅磨練了她的演技,也讓她對伊麗莎白一世的時代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