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水泥需要沙石,石灰卻連泥土一樣可以粘結——所以有的時候只需將石灰灑在路面上,大群水牛踏過,自然打好了基礎,然後再用人力加工平整即成,三合土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慢慢變硬,就算道路在使用,影響也不是太大,用這種方法,我們修建起了寬闊而比較堅實的道路,當然,這種路比水泥路面差好多,但是這年頭我們牛車有限,載重量更有限。光是人畜行走,足夠了。

在離開長江以後,我們就開始沿途修建驛站,基本上是五十公里一處,驛站只能提供簡單的後勤供給,尤其是食物供應與各類工具包括交通工具的簡單修理,想要得到完善的服務,還是要到城市裡。

這次來中原,雖然是試探性的,但是,永久性,至少是半永久性的城市還是要建築的,不然,在這廣闊的中原大地上就沒有根,只是流寇。

現代的安徽省會合肥,雖然對整個安徽省來說比較中心,但是對長江以北部分安徽來說,則偏了點,所以我也沒有打算在這裡建立城市,而是選擇了距離長江大約五百公里處的蚌埠一帶,建立第一個龍族北方城市。命名為北都,作為附近河南河北山東蘇北皖北的共同中心,影響力可以一直輻射到山西東北等地。

選擇這裡建城,是因為遠古氣候寒冷,秦嶺淮河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這條線以北都是苦寒之地,文明欠發達時期不適宜建立大城市,而蚌埠距離長江直線距離在五百公里以上,又在淮河以南,氣候稍稍溫和,是現階段北方建立大城市的極限。另外一個,蚌埠距離蘇北與山東河南均不遠,適宜發展與控制周邊地區,距離馬鞍山也不是太遠,路況不錯,只要找到馬,交通相當方便。

………

當然,現在我們還沒有到蚌埠地區,不過智慧他們早已經越過淮河,繼續往北進發了。

淮河以南地區,原始部族不少,但是都是中小部族,不過對我們這支從南方來的隊伍抱有明顯敵意,但是面對強大的龍族牛騎兵,他們也是沒有辦法,只得讓開大道,佔領兩廂,不過因為雙方力量懸殊,所以並沒有發生流血衝突。

但是。過了淮河,情況就為之一變。

也許是氣候苦寒,更容易培育剽悍的民風,這裡哪怕是一個百人的小部落,也膽敢阻擋大軍的去路,北方民族,都是全民皆兵的,一個百人部落,戰士也有六七十甚至七八十人,殺了他們,就等於滅族,不打的話又過不去,所以相當頭痛。

最初的時候,智慧還是採用老伎倆,即賄賂開道的辦法,不能不說,龍族的產品,無論是火柴肥皂,還是麻衣草鞋,或者鐵刀鐵鋸,都是有著巨大能量的,所以這個辦法開始的時候,還是可以行得通。

但是。訊息的傳播畢竟比人行走的速度快,當智慧他們連續路過五六個部落後,卻震驚的發現,那些部落的胃口已經變得越來越大。

早先的時候,幾根火柴,一塊肥皂,外加幾條麻衣一把刀,就可以開啟道路了,但是,現在就是翻上十番,也很難奏效。

另外一個。智慧還要考慮,光是他們經過不行,還有後續部隊呢,按照這些傢伙的胃口,肯定比現在要價還要高。

真是奇怪了,過去認為只有遊牧部落才會有彪悍的民風,而這些部落種的是一種比稻穀還要小的作物,應該就是族長說過的粟,是農耕部落,看來,是惡劣的環境才能形成彪悍的民風。

以前,用懷柔政策,龍族很輕易就將蘇南與皖南的一部分收入了囊中,雖然隨著其他部落的大量加入,龍族的成年男子比例已經大大提高,但總體來說,戰士數量還是嚴重偏少,比例甚至不到這些北方部落的四分之一,而北方部族的龐大數量,也決定了我們不敢輕易開戰,如果能與蘇南皖南河姆渡一樣,透過龍族向他們提供產品,讓他們根據龍族的需要來生產,這樣,這些部族就會慢慢被納入龍族的經濟勢力範圍,可是現在看來,這個計劃根本行不通。

窮困地區,條件不好是一個因素,但是也不能說與觀念沒有聯絡,就是現代,有些中西部地區還是這樣,年年靠救濟,政府給他們種羊,他們就將其放到山上石頭圍欄中,等羊凍死了,就殺了吃肉,這種心態。怎麼可能富起來呢?

而就在這個時候,智慧的牛騎兵,與當地的部族,矛盾衝突已經到了臨界點了、

……

雙方衝突的導火索是牛騎兵一頭水牛吃了當地部族的粟苗。

水牛的好處就是雖然走得慢,但是可以一路自己覓食,省下了餵食的時間,你看水牛行走的時候,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一邊吃一邊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