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年紀小,男的流放嶺南,女的充入掖庭為奴。
被充入掖庭的罪官之女中,有一雙鍾氏姐妹,在宮中七八年,逐漸長開,生得天姿國色。桓帝欲納這雙姐妹為妃,被皇后阻攔,說鍾氏姐妹的身份實在尷尬。若不念父仇,專心侍奉君王,便是不孝,才德不堪為后妃;若惦念父仇,便可能危害皇帝的安全,實不相宜。天下美人何其多,與其放鍾氏姐妹在身邊,倒不如另尋出身清白、德才兼備的美人,以充實宮廷,教化婦女。
皇后出身大家,族中長輩多大儒,子弟亦十分出色,她在閨中便以賢德著稱,做太子妃、皇后的時候更無一絲錯處,又給皇帝生下了三子一女,滿朝都贊她賢德可比樊姬,才學可比班婕妤。這樣的人說話,自然是極有分量的。
第三百八十章 處置方案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們無不讚美樊姬,憐憫班婕妤,卻忘了若無楚莊王從容納諫,樊姬縱是舌綻蓮花也無絲毫用處。桓帝皇后一心想做第二個樊姬,卻只有班婕妤那樣的運氣——色衰愛弛不說,還因家族勢力過大,惹了帝王厭棄。
鍾氏姐妹得幸後,姐姐溫柔和順,妹妹驕縱非常,後者尤其被桓帝所喜,獨寵專房。
桓帝皇后見小鐘氏喜怒形於色,貪戀富貴,對自己咄咄相逼,儼然一副窺視後位的模樣,便對大鐘氏盯得很緊,覺得小鐘氏不足為懼,大鐘氏卻可能在隱忍蟄伏,圖謀刺殺皇帝,結果卻恰恰相反:小鐘氏在宮中特權極多,與皇帝同寢都可不卸配飾,故她趁桓帝熟睡,以金簪刺向桓帝胸口。
這本是天衣無縫之策,為何失敗?因為她姐姐大鐘氏告發了她。
桓帝本不信美人會這樣做,見小鐘氏真下了手,大怒之下,命人將她活活打死。小鐘氏面色不變,痛斥桓帝與大鐘氏,直至氣絕,仍無一語求饒。
自那之後,桓帝對大鐘氏寵愛有加,認定她愛自己愛到連相依為命的親妹妹都可以放棄,實在是後宮之中難尋的真情。皇后卻坐不住了,認為大鐘氏實在太過涼薄,文臣們亦覺得這是寵妃禍國之兆,齊齊上書。
桓帝見狀,非但不反思自己,反倒認為皇后這是見太子長成,想要逼宮,好做呂后。他早就對皇后的勸諫不耐煩,而且事實證明皇后往往是對的,這等竟不如妻子有眼光的現實,更讓他惱羞成怒,便欲廢了皇后並太子,除了皇后家族。
他對後族步步緊逼,倒行逆施,終究是寒了許多臣子的心。皇后見事不可為,不願再做賢婦,讓人生吞活剝,毅然舉兵宮變。雖因籌備不足,又因族***了叛徒而失敗,到底削弱了中樞軍力,桓帝又大肆屠戮,追究與此事有干係者。一時間,略有些熱血的忠臣良將死的死,辭官的辭官,朝中高位皆被小人佔據。
桓帝對年長的兒子都不信任,找理由將他們或殺或貶或廢,待到他病逝,大鐘氏做了太后,其子年僅八歲。好在大鐘氏先前做皇后的時候,福澤家人,兄弟被召回,封公拜侯,打理朝政。又有宦官,因是閹人,被桓帝和大鐘氏所信,權柄極重。
外戚勢力至此,宦官橫行,又逼走了一批忠臣。皇權就這樣從徐氏旁落到了鍾氏,當然了,鍾氏也沒討得好,很快就被世家所滅。從那之後,徐氏皇族一蹶不振,朝政被世家所把持,令中原二百餘年內,上品無寒士,下品無豪門。
順帶一提,大鐘氏成了太后之後,大肆蓄養男寵,美其名曰我給桓帝戴了許多頂綠帽子,終於為妹妹報仇了。厚顏無恥至這等份上,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想到前朝之事,秦琬也振作了起來——天底下有大鐘氏這般,為了榮華富貴,無視血海深仇、骨肉親情和十年相依為命的妹妹,踩著他們的屍骨往上爬的人;便有小鐘氏這般享盡榮華,離皇后之位就差一步之遙,尚且捨生取義的人。你再討厭前者,這種人也是車載斗量;你再尊敬後者,這種人也多不到哪裡去。所以啊,實在沒必要為了那些閒言碎語計較,做好自己的事情,問心無愧即可。
“弘農楊氏,還是給他們一個機會吧!”秦琬思忖片刻,才道,“先透出想招他們來的意思,再發明詔殺紀家,隨即派人暗地裡去楊家,讓他們交出鐵礦和歷年所鑄兵器,則可免去一死。”
事情做到這份上,也能算仁至義盡了。
裴熙知秦琬這是讓步了,畢竟是首輔的意見,不能不考慮,故他點了點頭,說:“楊家嫡支不想做家主,有的是人想做。風聲一旦放出去了,楊家自己就要亂,再敢造反,那就是他們自己不想活了。”
這兩人都是不怎麼在乎名聲的,若不是顧慮到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