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哀傷回憶中的吳娜,對吳列道:“主公,一切都過去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些年走了彎路付出了代價,卻會讓我們懂得今後如何運籌,如何才能奧援遍佈,如何才能兵馬不缺錢糧——”
吳列深以為意地點點頭,打斷張揚的話嘆道:“如一說得對,兵馬不缺錢糧,才能久戰久勝。如今雖然我吳家堡得下邳大族援助甚大。但卻要知道,孤立無援固然是必敗之兆,但一切都依賴外人相助,也是取敗之道。”
吳娜點點頭,接過話道:“一旦錢糧供給被外人掌控,就等於自己的脖子被別人牢牢地恰在手裡,一旦有變,後患莫測!”
眾人紛紛點頭稱是,一個個低頭沉思,思慮其中的奧理。
吳列目光在眾人身上掃過,最後落在張揚身上:“如一,你怎麼看?”
第七十三章 臨堂問策(下)
第七十三章
望著慈祥地注視著自己的吳列,張揚心道,這該是考究我的才幹吧。
張揚聽吳娜說起過她家裡的格局,當然知道父親放任她,但她的母親卻非常喜歡陶宇,一隻向撮合。兩位叔叔對於大哥放著家裡兩個侄兒不用,非要招個上門女婿煞是不滿。
而如今她一顆心兒都撲在了自己身上,但家裡大半親人的反對,卻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起的考驗。
吳穎兒是個為了家族親人可以犧牲自己的孝順女兒,若是一旦她娘一哭二鬧三上吊,加上兩個叔叔威逼利誘,她撐不住真的嫁給了陶宇,或者是龍陽,那可就麻煩了。
張揚不用瞧,就能感受得到,一雙烏亮的眸子那期待的目光,張揚心裡一暖。
吳列創立吳家堡,一切為的是家族榮譽。吳娜南征北戰,不惜赴湯蹈火,一樣為的是家族榮譽。
吳娜兩個叔叔給她添了兩個堂弟,一個是十四歲的吳舉,如今迷上了張揚的故事世界,成了張揚的粉絲和徒兒。一個是八歲的吳兵,還只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
吳娜幼時天下時局還算平穩,在徐州學了幾年詩書,然後又上山學了幾年武藝兵法,等到黃巾亂起,這才辭別恩師,帶著一身本領趕回吳家堡幫忙。
可是她那兩個堂弟就沒那麼幸運了。
二叔吳毅羨慕侄女兒高超的武藝,也想把兒子吳舉送到荊州交付侄女兒的師傅童淵學藝,可不想遠赴千里卻發現童淵早已不知去向。之後,吳娜也曾手把手授藝,可怎奈吳舉實在不是學武的良才,而且嬌弱的他也受不了“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苦,不到一月,就自願放棄了。到如今還是個文不成武不就的少年。
四叔的心肝寶貝吳兵更是頑劣,在吳家堡只怕他大伯和穎兒姐姐。為了學些東西,還託陶宇送往徐州城尋良師教導,不到半個月就被開除了。
小孩子在學堂因為土匪出身,遭到百般歧視,回到家痛哭一場之後,無論老爹怎麼勸再也不肯外出求學了。所以至今,小傢伙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雖然兩位叔叔堅信時間會改變一切,自己的兒子如今不成,但假以時日,未必不能扛起振興吳家的重擔,但吳列卻一意孤行,堅持女兒接任下任家主。用吳列的話說,就是吳家堡的延續重於一切。家主之位定要能者居之,不能讓吳家堡毀在自己手裡。
如今,三兄弟明裡頭不說,內心裡卻早已有了芥蒂。
張揚飛快地整理著思緒,明白如今,自己與吳娜兩情相悅是一方面,但想要娶到佳人,必須要用功勞堵住那些人的嘴,爭取到仍在猶豫徘徊的吳列的傾力支援。
張揚把茶碗捧到嘴邊,輕輕抿了抿,這才放下碗,一抱拳說道:“大小姐說的不錯,雖然下邳三大族都答應傾力相助我吳家堡。但那些大族多是趨炎附勢之輩,若是日後想反悔,他們有一百種理由。”
張揚輕輕一停頓,挺了挺身子沉聲道:“在不確定下批援助何時到達之前,我們必須要把現有的糧草省著點兒用——同時,拼命練兵,強化吳家堡的軍力,為不久之後的孟津之役做準備。”
聽到孟津,眾人多是詫異不已,不解張揚的話是何意,但吳列卻是不動聲色地點點頭道:“如何做?”
“下邳之行雖然糧草收穫豐盛,可新添的軍士更多達萬人有餘,如今的吳家堡並上老少婦孺總計不過四萬人,可吃糧餉的就超過了一萬五千人。其中雖然不乏英勇善戰的男兒,但大多隻不過是被裹挾而入的新丁。打順風仗或許還成,可要是遇到硬茬子,這些人不但不能增加戰力,反而會崩潰,動搖整隻大軍。”張揚道。
“我們可以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