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儒家學說之外的兩大宗教力量,中國曆朝歷代對於佛道兩家的態度都是相當尊重的,還出過不少喜歡追求佛道而荒於政事的皇帝,而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要,得到更多信眾認可和供養,佛道也對上層統治者大力爭取,因此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佛道之爭。
最初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義旨,間有相同。佛教傳入之初,譯天竺文為漢字,嘗襲用道家字義,後道家亦有襲用佛教教義者。但隨著佛教發展信徒手段眾多,遂與之發生衝突,歷漢、魏、晉、南北朝迄於隋唐而未衰。
佛教傳入中國後,傳統衛道士因為佛教起源於印度,就產生過激烈的交鋒。一則以佛教來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華夏,故不當信從。二則以華夷地域不同,益證老子序中以東為木,屬陽,為道之所出;西為金,屬yīn,為佛之所生。陽尊yīn卑,故道教優於佛教。三則以華夷之間,種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華人不當信。四則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國家之衰亂,故不應信。
其實這只是細枝末節,關鍵是宗教要發展呢最重要是迎合當權者的喜愛,這一點道教追求長生的特點要勝過講求來世後好報的佛教,更受皇帝器重,所以元代以前歷朝歷代皇室主流都偏愛道教,即使偶有喜愛佛教的統治者,也被後來的“三武一宗”大規模滅佛運動弄得前功盡棄。直到元代外來統治者喜愛藏傳佛教,對道教進行了一次徹底打擊,佛道之爭才勉強扯平。
但道教如今比起佛教的聲勢來弱了不少,主要原因就是明代最後在位幾個皇帝雖然喜歡道教,但更喜歡房中術等邪門外道,後世把明朝衰落很大責任推在道教身上。而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室則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採取嚴厲限制方針,道教更加衰落,活動主要在民間。
鴉片戰爭後,封建背景濃厚的道教受到帝國主義壓迫和西方思想衝擊,進一步衰敗,成為中國五大宗教中教團勢力和政治影響最弱的一個。許多道士文化素質低下,宗教知識缺乏,發展到和反動組織聯合大搞封建迷信,成立反動道門組織,建國後受到新政權強力打擊。
隨後經過歷次運動,佛道兩家都受到了不小的摧殘,但佛門弟子眾多,還在國外留有許多支派,改革後獲得資助恢復很快。而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不熟悉中國文化幾乎無法解讀道教典籍,在國外留下的苗子很弱小,不能反哺國內,而道教本身教義又主張清淨無為,組織鬆散,所以相比改革後佛教復興的態勢來之下明顯處於弱勢。
幸好這一世出了楊星這個道教救星,他財雄勢大,又有眼光,雖然內心裡更喜歡唯物主義世界觀,但鑑於重生這種事無法從科學邏輯上解釋的事情都發生在他身上,他只好將內心的平靜更多求助於道教。
楊星這個人一旦要做什麼事,就務必要做到最好,不但推著洪丹陽一路向上,還大筆投資,把道教和傳統文化、武術推廣等有機結合起來,開始了道教最新一次大變革,現在在國內吸引了不少上層人士,隱隱有了對抗佛教的本錢,這也難怪洪丹陽提出會引發新一輪佛道之爭。(未完待續。。)
p
章節目錄 第七百一十章 司徒信
洪丹陽大略解釋了佛道之爭的由來,讓楊星明白了這其中的歷史糾葛。其實在他看來這就是宗教企圖影響政治,獲得更大權利和世俗社會承認的一場長期博弈。中國傳統上並不是一個宗教國家,興奉祖先多於信奉不知所謂的神仙。像歐洲中世紀那樣搞宗教裁判所壓制思想的做法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所以佛道兩家就只能在統治者身上打主意。
但中國統治階層從西漢起就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了正統理論,修佛修道的統治者都被看為異端,只能算作個人愛好。更何況些統治者對宗教是抱著純利用的態度,佛道都不過是用來麻痺廣大民眾的工具,帝王術裡連儒家法家都是有用就拿來用,佛道等宗教更是合手就信,不合手就丟在一起,進入現代社會後,封建思想遺存濃厚,不思進取改變的道教和佛教相比就處在了下風。
而他和宇正清之間的矛盾也基於這個緣故,建國後那場大動亂讓國內宗教界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破四舊摧毀了不少佛道兩派的殿堂和經典,當然造反派裡也不全是思想單純的熱血青年,宇正清為了打倒佛道思想當初也對其下了一番功夫研究。而中國佛道歷史源遠流長,就算大部分人是神棍,也總會出現一兩個類似洪丹陽這樣真有本領的人物,所以宇正清就想把他們集合起來為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