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1部分

現在突然找回了當初那種患得患失的奇妙感覺,一剎那間,如同青春重來……

這是第一階段。是楊嫻兒為易青和依依精心設計的行為藝術動作組合,透過神秘的肢體暗示,使他們重新體會當初地那種心境。

“停!”易景自己叫停。這一段他已經叫停了三次。

他累了,心累。

“還是明天再繼續好了。”孫茹道。“明天跳過去來第二段。”易素悶悶的道。

第二段是孫茹和易青的段落。楊嫻兒的設計,是讓易青和孫茹一起去完成一項工作,用足量的木料做一張桌子。

這個行為實驗易青倒是知道的,那是大藝術家昆布郎當初用來試驗愛情與事業的那部探索電影裡用到的方法。不同的是,布郎大師做的是椅子。

第三段,是楊嫻兒和易青一起過一天家庭生活。這是他們這個神秘的攝製組第一次走出內景棚,到社會上去實景拍攝。

楊嫻兒在肚子裡塞了一大團衣服棉絮什麼的,裝扮成一個孕婦。這個她雖然不是學表演的,但是卻曾有切身體驗,自然不在話下。易青牽著她的手,早上陪她逛天橋做運動,去天橋下的菜市場買菜,中午在簡易的煤氣灶上做飯,下午,陪她看胎教的書,讀童話給她聽……

這一段是模擬煩瑣的家庭生活,務求每個細節都反覆五到七遍以上,反覆刺激易素對自身社會責任的厭煩和排斥感。

這三段行為藝術拍攝方案,是透過三種特殊的動作及行為體驗,分別喻示性愛、事業及世俗生活、家庭責任這三者對愛情的影響及關係。

這種情形,比較不容易理解,為什麼做這些希奇古怪的動作就可以使人參悟愛情。打個簡單的比方說,這就好象我們做的那些心理測試題。

比如類似這樣的心理測試:走進房間你第一眼看見一個東西,嚇了一大跳,你認為是什麼?然後題目後面給你四個選項,好比A是一大束玫瑰花、B是一大灘血、C是自己的愛人和另一個第三者在床上……等等的這些答案。然後讓應測者來選,選A就代表浪漫性格,選B就代表悲觀性格,選C就代表多疑性格……

實際上實驗電影的情況和操作又要比這種心理測試複雜地多。總得來說,是以參加實驗電影的演員對各種行為藝術方案的設定所產生的應激反應為依據進行心理思維和情感研究地一種形式。

說到底,藝術其實也是一種神秘的形式主義。藝術的起源和最早先的概念,不過是部落氏族時代,人們為了祈禱、祭祀、驅鬼而設計的一種巫祝舞蹈。後來人們發現,透過某種儀式、動作、聲音能夠刺激人內心的某種情感,於是就漸漸的有了藝術。

藝術的本質,是用來表達人的情感與情緒、思想的。

人是有感情地動物。可是感覺,感情這個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要想表達自己的感情時。就要用一種看得見、摸地著的形式來表達和傳遞我們的情感和思想。這種傳遞和表達的工具,就是把抽象的虛構地“感情”轉化成具體的可見的“行動符號”,這種符號,有時是文字、有時是聲音、有時是色彩線條、有時是肢體動作、有時是圖象——所以就有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電影……

而探索電影。正式建立在藝術地這種本質特性上的實驗手段,把抽象的、模糊的,想不通的東西變成具體,清晰,易懂的某種形式。所以易青才會突發奇想,要跟三位美女來拍這個探索電影。

……

短短一個月的拍攝期很快過去。完成了這部電影的主體階段之後,易素非但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反而感到更加困惑了。

問世間情為何物。到底愛情是什麼呢?如果說象他原來所苦惱地,認為依依是純粹的愛情象徵,和孫茹的感情則和理想與事業糅合在一起;對楊嫻兒的感情裡有一份責任感道德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可為什麼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易青卻感到自己在三段體驗中得到了非常相似的感覺呢?

難道說,這個實驗失敗了?或者楊嫻兒設計的方案根本就有……問題?

那麼,愛情究竟是什麼呢?理想、責任、性愛……這些概念究竟是包括在愛情之內呢,還是愛情之外呢?

人,應該為了理想、道德和社會責任放棄愛情嗎?

這些問題,天天困擾著彷彿已經走火入魔了的易青。他不思飲食,一天天的瘦了下去。

然而無論他有多少困惑,這該來的一天還是要來的。

“今天晚上我就和大家搭最後一個鏡頭的景了!”楊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