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4部分

把公司賠光。

尤其是在公司成立酒會結束後的記者招待會上,中華人影業年輕的總經理和藝術創作總監易青導演居然對記者說,他們這個公司要改變原本香港和國內電影資本運作,尤其是人力資源配置的模式——這令一些老前輩感到非常荒唐可笑,覺得年輕人真是異想天開。

傳統的電影運營模式,就如普通人所知道的,都是——先由電影公司招募簽約導演;然後由公司和導演找到劇本或拍攝題材;接著公司撥款或者找到投資商,派出監製監督整個電影的拍攝;最後由監製和導演組建招募演職人員,組成劇組進行拍攝。

換言之。傳統的電影運作,只有監製和發行製片人員是公司地正式職員;導演是公司簽約僱傭的人;除了這兩方面以外,所有演員和其他劇組成員,全是臨時僱傭來的。

多少年來。人們看到的絕大多數電影、電視劇都是用這種方式拍攝出來地。廣大的影視行業工作者,其實是一群自由職業者。劇組成員之間,原本毫無關係,為了一個作品聚集在一起,拍完戲又各奔東西。

劇組成員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多的是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在一起工作毫不熟悉,絲毫沒有默契可言,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好容易經過一段時間磨合的可以了,戲又拍完了。大家又不得不解散了等待下一個戲,跟另一批人再重演一遍浪費資源的磨合期和默契培養期。

這種落後的草臺班子臨時拉的模式。實際上是導致了大量資源的疊加重複浪費,也使影視從業人員完全沒有安全感,不能穩定地把心思和精力完全投入到創作中去。

然而重要的弊端還不止於此。

這種體制正是所謂三年不開工,開工吃三年,要想有工開,必須自己去找門路。

而這個門路,在中國。就是要依靠那些千絲萬縷人際關係、裙帶關係——影視圈八成以上地黑幕,九成以上的醜聞,皆由這種機制而起。

……

易青在建立公司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中華人影業公司內部,先改革這種落後的運營模式。

他的作法,是在公司內部成立藝術創作部,再根據現代電影的編、導、演、攝、錄、美、製片七個創作組成,把藝創部門成七個小組。

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面向全社會、全行業蒐集、網羅專業的、優秀地影視從業人才,用招聘的形式。把這些人聘為公司的坐班人員。

換言之,是用公司的資本,把整個劇組需要的要害關鍵部門的人才全部養起來。有戲拍的時候,大家開工;沒戲拍的時候,回到公司寫字樓裡,大家在一起聊天上網,照樣有錢發,一起等待公司的下一部戲。

這樣一來,原本滿世界沒頭蒼蠅一樣亂撞找門路地一群自由職業者,就變成了每天打卡上班出入寫字樓的城市職業白領。這些影視從業人員們就可以把原來滿世界求人找門路找劇組的時間,騰出來專心地考慮藝術創作本身的事。

更重要的是,工作拍戲的時候,這些人的合作伙伴全是天天見面,早已熟悉的公司同事,彼此非常瞭解對方的工作習慣和能力,做起事情來得心應手,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拍攝質量和工作進度。

當然這種新的運營模式也是有明顯的弊病的。

第一,這樣一來,電影公司的運營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一個月光是工資表要打老長老長的一大張單子,開銷很大。

所以易青和孫茹請了專業會計師進行了反覆的成本核算,制定了一個基本的工資制度初步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比方一個道具師從前接一個戲,拍六個月拿三萬塊,平均一個月五千塊。那麼他在中華人影業的月工資標準可能就定在兩千元左右。表面看起來好象是月收入少了,但是實際上,原本這個道具師可能三年都接不到兩個收入三萬塊的戲,而現在卻每月都有錢拿。這樣算下來,實際上的收入一點也沒有減少,還增加了一種安全感。

更何況,除了薪水之外,還有影片的票房提成。

因為這種新模式的另一大弊病是,因為大家都拿固定工資了,這種情形有點象計劃經濟時代的大鍋飯,干與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反正戲拍的好不好都是老闆的,不關拿固定工資的職員的事。

對於這一點,易青借鑑了自己上次拍攝《兩個人的奧運時的成功經驗,根據一個劇組中各部門人員的多少和勞動強度的高低,核算出他們應分得的票房利潤的比例——當然,如果某個電影票房賠錢。那大家就都沒錢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