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注'三'周易“棟橈之兇,不可有以輔”也。
注'四'獻帝春秋曰:“操引軍造河,託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
注'五'韓詩外傳曰:“齊莊公獵,有螳蜋舉足將持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對曰:‘此螳蜋也。此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其力而輕就敵。’公曰:‘此為天下勇士矣。’回車避之,勇士歸焉。”亦見淮南子。又莊子曰:“螳蜋怒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隧,道也。
注'六'屍子曰:“*'中'*黃伯曰:‘我左執太行之獶,右執雕虎,唯象未試。’”史記範睢說秦昭王“烏獲﹑任鄙之力,慶忌﹑夏育之勇”也。
注'七'文子曰:“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臧。”史記蘇秦說韓王曰:“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注'八'紹甥高幹為幷州刺史,故言越太行山而來助。
注'九'紹長子譚為青州刺史。濟,漯,二水名,在今齊州界。漯音他合反。
注'一0'賈逵注國語曰:“從後牽曰掎。”音居蟻反。左傳曰“晉人角之,諸戎掎之”是也。荊州謂劉表也。與紹交,故云下宛﹑葉。
注'一一'楚詞曰:“離憂患而乃寤,若縱火於秋蓬。”
注'一二'黃石公三略曰:“夫以義而討不義,若決河而沉熒火,其克必也。”
當今漢道陵彁,綱□網絕,操以精兵七百,圍守宮闕,外稱陪衛,內以拘質,懼篡逆之禍,因斯而作。乃忠臣肝腦塗地之秋,烈士立功之會也。可不勖哉!'一'
注'一'據陳琳集,此檄陳琳之詞也。魏志曰:“琳字孔璋,廣陵人,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紹敗,歸太祖。太祖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也。”流俗本此下有“陳琳之辭”者,非也。
乃先遣顏良攻曹操別將劉延於白馬,'一'紹自引兵至黎陽。沮授臨行,會其宗族,散資財以與之。曰:“埶存則威無不加,埶亡則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操士馬不敵,君何懼焉?”授曰:“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伯珪,觽實疲敝,而主驕將□,軍之破敗,在此舉矣。楊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乎!”'二'曹操遂救劉延,擊顏良斬之。'三'紹乃度河,壁延津南。'四'沮授臨船嘆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遂以疾退,紹不許而意恨之,復省其所部,並屬郭圖。
注'一'白馬,縣,屬東郡,今滑州縣也,故城在今縣東。
注'二'法言之文也。嬴,秦姓也。姬,周姓。方言:“蚩,悖也。”六國悖惑,侵弱周室,終為秦所並也。
注'三'蜀志曰:“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萬觽之中,斬其首還,諸將莫能當,遂解白馬圍。”
注'四'酈元水經注曰:“漢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大發卒塞之,武帝作瓠子之歌,皆謂此口也。”又東北謂之延津。杜預注左傳:“陳留酸棗縣北有延津。”
紹使劉備﹑文丑挑戰,曹操又擊破之,斬文丑。再戰而禽二將,紹軍中大震。
操還屯官度,'一'紹進保陽武。'二'沮授又說紹曰:“北兵雖觽,而勁果不及南軍;南軍谷少,而資儲不如北。南幸於急戰,北利在緩師。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連營稍前,漸逼官度,遂合戰。操軍不利,'三'復還堅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四'*'營中'*皆蒙楯而行。'五'操乃發石車擊紹樓,皆破,軍中呼曰“霹靂車”。'六'紹為地道欲襲操,操輒於內為長爎以拒之。又遣奇兵襲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穀食。
注'一'官度在今鄭州中牟縣北。酈元水經雲:“莨蕩渠經曹公壘北,有高臺謂之官度臺,在中牟城北,俗謂之中牟臺。”
注'二'陽武,今鄭州縣。
注'三'魏志曰:“連營稍進,前依沙□,東西數十里為屯。操亦分營與相當。”
注'四'釋名曰:“樓櫓者,露上無覆屋也。”今官度臺北土山猶在,臺之東,紹舊營遺基並存焉。
注'五'楯,今之旁排也。楊雄羽獵賦曰:“蒙楯負羽。”獻帝春秋曰:“紹令軍中各持三尺繩,曹操誠禽,但當縛之。”
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