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戰勝他了!”曹操時常這樣感慨:“他”就是年輕的孫權。比他才六歲的劉備,比他小二十七幾歲的孫權,都是他的敵人,但是曹操認為劉備不可怕,孫權才可怕,因為孫權年輕得多。
無法戰勝時光,留不住生命的腳步,這是曹操的悲劇。
第十三章 英雄謝幕
◎死後只能佔用一座貧瘠土地的陵園,為何還要搶他人那麼多地地盤?明明知道自己帶不走這麼大的江山,為何最後還要爭奪漢中?跋涉太久,忘記了出發的目的,曹操已經走不出他為之生也要為之死的霸局了。
◎把魚復改名為永安,遺詔裡不提軍國大事,只說安身立命之本,教導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劉備託孤前的一系列行為,透露出一個訊號:他不希望兒子的人生在霸業裡淪陷。人往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才能參透生命。
◎讓我們變得強大的,是更加強大的敵人。沒有了曹操與劉備,孫權也漸漸地變得平庸,雖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精彩客串,但是天下大勢確定之後,歷史也沒有了太多光彩。
一 佛羅里達效應下的曹操
其實,孫權身上最讓曹操感到恐懼的倒不是年輕,而是結盟的手段。這個碧眼紫髯、上身長下身短的年輕人,總是能找到同盟者。赤壁之戰,孫權要是不拉上劉備,也許曹操會在瘟疫和東南風到來之前就上岸了,此生最大的失敗就會避免了;赤壁之戰以後,孫權要是不對劉備又是送妹子又是送地盤,也許劉備就沒有力量在襄樊一線阻擋曹軍了。讓曹操感到不適的是,天下大局似乎掌握在孫權手中,他時常感慨:“人們都說天下三分,可是孫周旋於曹、劉家兩家之間,誰也離不開他。”一會兒用劉備打曹操,一會兒用曹操打劉備,孫權的確就是那個玩轉三國的人。
論打仗,孫權沒有多大本事,三國曆史上軍事指揮者的最大恥辱就是他創下的。215年,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孫權以為機不可失,就率眾十萬包圍了合肥,隨徵的有呂蒙、甘寧、淩統、蔣欽、陳武、賀齊等江東名將,而當時合肥只有七千守軍和三位守將:張遼、李典、樂進。可是,孫權握著一大把好牌,就是打不出去,圍城十餘天,非但沒有攻克,反而是張遼率領八百猛士衝擊吳軍陣營來去自如,當時孫權嚇得跑到一座高墳上,一動也不敢動。孫權最後無奈撤退,路上還差點兒被張遼活捉。
擅長軍事的曹操,想用軍事手段儘快解決江東問題。216年二月,曹操從漢中回到鄴城,五月晉封為魏王,十月再次遠征孫權,次年正月到達居巢,距離濡須口還有一二百里的路程,這時軍中爆發瘟疫,為袁紹寫檄文罵曹操祖宗三代的陳琳死了,因為多看了幾眼曹操兒媳婦就被關進監獄的劉禎也死了。有了赤壁之戰的教訓,曹操在居巢陷於糾結之中:前進還是撤退?孫權幫他回答了這個問題:撤吧。
曹操居然聽了孫權的,因為孫權派都尉徐詳請降來了。曹操明白,孫權這個沒有立場只有利益的小子,這次前來修好,是在為與劉備翻臉之後找後路了。曹操暗想:看來孫權和劉備在荊州要大戰一場了!這時劉備已經進入益州,既侵犯了孫權的利益,也對曹操構成了威脅。赤壁之戰之後你死我掐的曹、孫兩家居然都把劉備看成了敵人,找到了利益共同點,達成了體戰協議。這份協議管用了三四年,一直到曹操病逝,雙方沒有實質性的軍事衝突。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就是不死的競爭法則。
與孫權結成了友好關係,曹操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劉備了。218年七月,64歲的曹操,頂著炎炎烈日,拖著病老之軀,遠赴千里,再徵漢中,增援夏侯淵。也許是感覺到死亡臨近了,出發前他留下遺言,安排好了自己的後事。
他在遺言裡首先為自己選好了死後的棲身之地,他效法古人,葬身之地選擇貧瘠的土地,要求規劃西門豹祠西邊的高地作為陵園,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度作為墓基,墓穴上面不堆土,不種樹。
死後只能佔用一座貧瘠土地的陵園,為何還要搶他人那麼多地盤?明明知道自己帶不走這麼大的江山,為何最後還要爭奪漢中?跋涉太久,忘記了出發的目的,曹操已經走不出他為之生也要為之死的霸局了。
這一刻,他最害怕的居然不是失去江山,而是寂寞。他在遺言裡接著寫道:“《周禮》上說了,冢人負責管理貴族的公墓,諸侯死後埋葬在左右兩邊的前面,卿大夫埋在後面。漢代制度稱之為陪陵。凡公卿大夫和將領們有功勞的,死後應當在我的陵園陪葬,要加大陵園面積,以足以容納陪葬者。”也許,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