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的,第二筆為與“六”字第二筆同,而第三筆又是一橫,誤看作再一個點畫也是有可能的。這樣,所謂的“年三十六”很有可能是“年三十三”之訛,古人將“三十三”誤抄成“三十六”。
這樣解釋的話,所有疑問迎刃而解。
第五章 與愛情無關的才女
第一節 錦瑟年華
賜予和剝奪——一個似有還無的婚姻計劃
疼了才會去愛。
她在他右胳臂上狠狠地咬一下,又在他左胳臂上狠狠地咬一下。就是要他疼,這樣他就會記住她。她不在他身邊的時候,他穿衣服脫衣服時就會看到她的牙印,就會想起她——而且,她在他身上留下了印痕,他就無法把自己展現給其他女人。還有,他孤單的時候,會掀起衣服,看著她的牙印傻傻地笑。
如果真有這樣的一個男人,那麼她就與他死去活來愛一場,然後一起老去,直至死。
只是,這樣的愛在她的生命中不會出現。因此,這樣的場景只是想象。先不說世上是否存在那個值得她用心去咬的男人,她自己都意識不到內心潛伏著這種愛的期待。這是因為,她是一個漢朝的女子,而且是蔡邕的女兒,這決定了她不會嚮往那種讓人甜蜜到疼痛的愛情。
她的名字是蔡琰,字文姬,因為晉時避司馬炎諱,改為文姬。
上蒼是公平的,在賜予的同時也在剝奪。
上蒼賜給她一位讓人崇拜的父親。小時候,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看很多人在一起吵得面紅耳赤,只是為了辯論父親蔡邕最大的才能在哪一方面。有人說是辭章,有人說是數術,有人說是天文,有人說是書法,吵來吵去,誰也說服不了誰。辭章,數術,天文,書法,任何方面都有證據顯示蔡邕是最精通的人。
不用說了,我的父親最擅長的當然是彈琴啦!蔡琰這樣說,鄰居立即點頭,連聲說:“是!是!是!知父莫如女!”大家把目光朝向他,等著他繼續往下說。
鄰居講述了前幾天發生在他家裡的一個故事。那一天,他殺雞煮肉備酒,請蔡邕吃飯。為了表示對蔡邕的尊重,他還特意請了琴師助興。琴師撥弄琴絃,嘈嘈切切,可老是等不來蔡邕。看門的趕來報告說:“蔡君剛才來了,但是到了門口又回去了。”鄰居跑出去,追上蔡邕問原因。蔡邕說:“你都要殺我了,我還要進去送死嗎?”鄰居愕然:“怎……怎麼會呢!”蔡邕說:“有琴聲為證!”原來,蔡邕來到門口,聽到裡面傳來的琴聲充滿殺機,他不想送死,就回去了。鄰居把琴師叫過來,與蔡邕對質。琴師說:“琴聲有殺心?也許是吧。剛才我彈琴的時候,看到樹上有隻螳螂跳來躍去,它的前面有隻蟬在鳴叫,將要振翅飛走,但是還沒飛起來。我的內心隨著螳螂的進退而激動,難道是我的殺心出現在了琴聲裡?”
的確,蔡先生通曉音律,已經入骨入髓。他不僅能聽出琴聲裡的殺意,還能聽出木頭是否適合做琴。有人燒梧桐木做飯,蔡邕恰好經過,聽到火燒木材發出的巨大聲響,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就從火堆裡搶下這塊木材,然後做成一把琴,聲音果然很好聽。因為木頭的尾部被燒焦,所以這張琴被人們稱為“焦尾琴”。蔡琰曾經無數次地撫弄焦尾琴,彈奏出一曲曲美妙的音樂。
鄰居拿起毛筆,削塊木板掛在自家樹上,木板上寫著幾個字:“蔡先生聽琴知殺處”,然後不知從哪裡扒拉來一隻死螳螂和一隻枯蟬,放在盆裡,盆上寫著:“蔡先生聽琴之兇手和受害者”。誰要是想到他家看一眼,對不起,購票進門。
鄰居的做法啟發了很多人,很快,三百多里之外的偃師,在交通要道兩邊張貼“蔡邕故里歡迎您”的廣告。這一做法激怒了陳留人:蔡邕祖祖輩輩是陳留人,他生在陳留,長在陳留,在陳留娶妻,在陳留生女,陳留是蔡邕唯一的故里啊!偃師人反駁說:“蔡邕不是陳留的,是偃師的。”
偃師人搬出了自稱“蔡邕故里”的證據。漢桓帝雖然是個昏君,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發燒友,他聽說蔡邕善於彈琴,就徵召他入朝做官。蔡邕認為昏君不配聽他彈琴,從家鄉陳留郡走到偃師,就捂著肚子裝肚子疼,捂著頭裝頭疼,裝病裝得快要真病了,漢桓帝才放過他,允許他回家“治病”。蔡邕在這裡停下走向昏君的步子,保持自我,難道不可以說這裡是他的故里嗎?
可是,並非所有人提到蔡邕時都會豎大拇指,也有年輕人會偷偷地對蔡琰發牢騷:哥的青春被你老爹毀了!
以前經常有學生在考試時出現錯誤,家長和老師批評時,學生就會振振有詞地說: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