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為了協助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英國在這片海域損失了不少軍艦,甚至還接失了兩艘老式戰列艦,這些都是德國潛艇的功勞。
協約國一致呼喚可以作出決策的人物登場。誰都清楚,目前外圍戰場最為主要的便是地中海域以及美索不達米亞,一海一陸。
誰能做出決策。並且打贏這兩場戰役,那麼勝利就在眼前,而這個,人物也無愧於偉人稱號。
這是彪炳於世的功勞,得到這一殊榮的人物將會永載史冊,永垂不朽。
可是,沒有人理會丘吉爾的呼籲,這個人的外圍戰略思想是對頭的。但是卻沒有這個能力帶來勝利。
對於英國來講,目前最要緊的就是派出艦艇增援地中海,幫助義大利海軍與法國地中海艦隊取得絕對優勢,然後,再圖謀波斯灣的“鯊魚艦隊”。
與此同時,協約國也應該儘快集結一支數量在五十萬人以上的聯軍。爭取開闢南線。
既然西線與東線都不利,那麼說不定南線可以奠定勝利的基石。
土耳其與阿拉伯聯軍並不特別難啃,只是之前因為粗心大意才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如果能夠集結重兵,並且收買阿拉伯各族,策反土耳其各民族,那麼拿下美索不達米亞,然後向北進攻土耳其,最後與俄國夾擊奧匈帝國,完成絕地大反擊,歐戰也就勝利了一半。
德國將會徹底失去外部貿易通道。而且失去奧匈帝國與土耳其帝國兩個夥伴,只能苦苦支撐,三線作戰,遲早敗亡。
設想是多麼的美妙,不過,協約國依然在爭論,在開會,代我們依然在爭吵。
不過好訊息還是有的,羅馬尼亞已經扭扭捏捏的表露出了願意加入協約國作戰的意思。
只不過,看樣子,還得再加點價錢,多給點好處,這個貪得無厭的國家才會願意幫助協約國作戰,在東線插上一把刀。
勃魯西諾夫取得的初步勝利鼓舞了這個國家,義大利也緩了一口氣。加上協約國準備在美索不達米亞發動大戰役,讓羅馬尼亞看到,有希望將土耳其與奧匈帝國徹底擊潰,戰爭勝利不遠了,可以當戰勝國了。
英國內閣當場拍板,給羅馬尼亞增加一千萬英傍的貸款,並且許以領土上的好處。
羅馬尼亞終於同意在8月合適的時候向奧匈帝國宣戰。這讓英國人彷彿吃了一顆定心丸。
彷彿羅馬尼亞這個小國成為了協約國的救命稻草一般,成為了意淫的對來
羅馬尼亞像義大利一樣,於舊舊年背叛了它與奧匈的條約,併為適應布加勒斯特的方便而加以解釋。
它在謹慎和貪心之間搖擺了兩年。終於急不可耐的。想要加入協約國作戰了。
羅馬尼亞的糧食和石油是令人饞涎欲滴的經濟戰利品,但是它那形的地理個置是很容易受到攻擊的。
它實際上處於敵人包圍之中,其首都離危險的國境線只有刃英里。
安的刃萬陸軍,飛個師加上動員中的更多的師,他們是否有用尚屬
問。
領導這支軍隊的是一批對戰爭一竅不通的將軍,其中更有些是嚴守軍紀、華而不實的紙上談兵之輩,完全是一幫膿包。
這點,英國人當然沒有先見之明,也不能未卜先知,更加沒有人從後世穿越而來,當然不清楚羅馬尼亞之後拙劣的表現。
正因如此,英國內冉集體飄飄然起來。
既然陸地上有好訊息,那麼海上呢?
內閣依然在爭論,協約國代我們依然在爭論。
“鯊魚艦隊”依然還在活躍,澳大利亞人與紐西蘭人依然在前仆後繼的跳海餵魚,目前印度人規模宏大的加入了這一廣闊的海洋裡。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其車是波斯灣與噪甘川訕河區。無故的多出了數十萬的冤魂。
這些人本來以為坐船行軍是件威風的事情,又能去打德國鬼子,當然是風光無限,卻不知道原來大海也是能吃人的。
目前已經初步有了意向,除了在南華與中國大量訂造運輸船,另外便是準備在南華訂造兩艘超級無畏艦,或許是中國的“帝國”級,或許是自己的設計。
現在海軍部正在緊急籌備新戰艦的設計工作,初步打算在“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增加標準排水量,增加動力裝置,將主炮換成舊英寸口徑。
當然,直接採購中國的“帝國”級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反對意見很多,比如三聯裝炮塔技術的不成熟。
也有人認為“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