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在英格蘭銀行中)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依賴蘇德易貨貿易獲得大部分工業原材料。一旦和蘇聯的關係破裂,德國經濟就很難維持。
而希特勒清理布林什維克黨的行動,很有可能讓本來打得火熱的蘇德關係迅速降溫。
“德國需要那些黃金!”希特勒看著赫斯曼,“我可以給皇帝陛下相應的補償,土地或是公司股票都行!”
可是威廉二世想要的是皇冠!
赫斯曼咂了下嘴,還是點了點頭,“好吧,可以去勸說陛下。他是熱愛德意志祖國的,所以肯定會把黃金交給帝國銀行。但是……靠15億金馬克維持不了太久。所以和蘇聯的合作必須維持,最好還要設法擴大,以便獲得更多的戰備物資。”
德國是個資源短缺的國家,除了煤炭幾乎什麼都缺。但是這個國家偏偏是個工業化強國,每年需要消耗海量的原材料。如果轉入戰時,對原料的消耗將更加驚人。
因此在赫斯曼的主持下,德國早在10年前就開始儲備原材料。現在已經建立起了包括石油、銅礦砂、鋁土礦、鉻鐵礦、鎢礦砂、鉬礦、銻礦砂、錫礦砂、錳礦砂、鉛礦砂、鋅礦砂、鎂礦、鈾礦、鎳礦、鴉片(生產嗎啡)、絲綢(生產降落傘)等各種原材料在內的戰略儲備體系。
但是被收儲的各種原材料,還遠遠不能滿足一場世界大戰的需要——根據赫斯曼和施萊徹爾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要準備打5年而不是幾個月!所以將要消耗的各種原材料也都是天文數字。
而且德國畢竟有“發動”世界大戰的前科。從國際市場上收儲原材料的行動不能太引人注目,否則就會引起英法等國的干涉。
赫斯曼採用的辦法是透過在荷蘭、芬蘭、瑞典這樣的友好國家設立殼公司,長期和小批次的購買。
不過這隻能解決一小部分的收儲需要,大頭還得透過易貨貿易合作進行。而蘇聯因為地大物博,又有迫切的工業化需求,而且國內的採掘業也有一定基礎。能夠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因此就成了德國戰略儲備物資的主要來源地。
“可是我們同蘇聯的合作也在壯大布林什維克的力量!”希特勒頓了下,“這將會對未來的戰爭構成不利影響!”
他看著赫斯曼,“路德維希,你不會真的以為我們可以一直和蘇聯和睦相處吧?”
實際上現在蘇聯的力量比歷史上也強不了太多。因為在蘇德合作強化的同時,蘇聯和美國的經濟交往卻出現了弱化。原因是蘇聯原材料出口的能力並不是無限的,而且他們的工業化速度也是有限的——工業化不僅僅是進口一些外國機器和技術,還需要大量的配套建設工程和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業“調撥”到工業。
蘇聯從德國進口十幾億馬克的機器和技術,其國內往往需要十倍二十倍於此的投資進行配套。同時還會涉及到工業、農業之間的利益分配——為了滿足工業化過程中的勞動力需求。大量的青壯年農民變成了工人,國家需要為他們提供口糧配給、住房配給和其他各種相關的保障。所以蘇聯工業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城市化的過程。
這裡面涉及到的投資規模極為驚人,又伴隨著工農業的短缺嚴重失衡——農業勞動力減少,需要供養的人口卻大幅增加,同時還要負擔日益增長的出口任務,自然會遇到巨大的困難。
因此,蘇聯不可能在蘇德合作規模擴大了幾倍的情況下。再如歷史上一樣進口同樣多的美國機器——蘇德合作和美國機器之間存在互相替代的關係,而不能進行簡單的加法。否則蘇聯國內的農業就承擔不起了!
而且由於右岸烏克蘭這個農業區的喪失。讓蘇聯的農業生產規模小於歷史同期。雖然斯大林透過開發哈薩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彌補,但是終究比不了右岸烏克蘭這個糧倉(那可是全世界最好的土地啊)。
所以蘇聯的力量並沒有比歷史上增加多少。反而是波蘭聯邦在畢蘇斯基“獨裁”建立之後,開始了一輪工業建設——由於右岸烏克蘭歸屬波蘭,波蘭聯邦透過出口糧食和肉類,獲得了不少外匯。因此可以在英法的幫助下在煤礦儲量豐富的加利西亞地區進行一些和軍工、重工業相關的建設,還擴建了那裡的煤礦。開設了不少發電廠。
而且,波蘭的軍事力量也比歷史上強大!不僅是因為加利西亞的工業建設。右岸烏克蘭和立陶宛不僅給波蘭帶來了更多的糧食。而且還帶來了超過2000萬烏克蘭人和200多萬立陶宛人。使得波蘭聯邦的人口現在接近了5300萬。
“阿道夫,你忘記了5300萬人口的波蘭!”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