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6部分

己生存……

目前。在賈夫納半島上。就有這樣的七個小邦國。呼魯納把這片充滿爭議的土的扔給宋軍。未嘗不是想拖宋軍下水。而趙興限於這時代資訊的不暢。他對斯里蘭卡瞭解的並不多。並不知道呼魯納送給他的是一片充滿爭議的土的。

但無論怎麼爭議。他也不怕。因為他背後是擁有世界第一生產力的大宋、擁有世界第一人口的大宋。

旗艦慢慢的進入保克海峽前端。頓時。整個戰鬥場面映入眼簾。

狹窄的保克海峽顯的很擁擠。除了隆隆的炮聲。還有印度人單調的鼓聲。海峽口。幾艘宋船正在死戰不退。有兩艘宋艦上已經燃起了大火。但為了不放這些船隻衝出海峽口。他們冒著濃濃的黑煙。依舊藉助身軀阻擋在峽口。此刻。在那兩艘燃燒的戰船身邊。是無數像螞蟻一樣的獨木舟。船身上也掛滿了攀爬的印度人。他們嘴裡咬著彎刀。手腳用力向上攀爬。那熱帶的區曬黑的面板密密麻麻。船上已經看不出其餘的眼色。只是濃煙當中。時不時的想起一兩聲爆炸。這說明船上的抵抗並沒有終止。

在這兩隻燃燒的宋艦身後。還有七艘快速行駛的宋船。他們藉助風向拼命的在海峽開闊處來回兜著圈子。一方面藉助速度擺脫包圍者。一方面在行駛中拼命的發炮解救自己的同伴。

“戰列艦隊形。T型陣艦。第三分艦隊進入開火位置。一旦取的有利陣型。立即開火!”趙興從望遠鏡裡觀察著交戰場面。冷靜的下令。

第三分艦隊是中央艦隊的名稱。趙興的艦隊總共分十一支分艦隊。第一分艦隊突前。做巡邏預警之用。第二分艦隊墜後。開戰時負責保護商船脫離戰鬥。而最強大的中央集團則成為第三分艦隊。擁有甲級戰艦六十多艘。各種輔助船隻三十餘艘。是宋軍的主戰艦隊第三艦隊左右。分佈著一些屏護艦隊。每一支分艦隊都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比如第七分艦隊。負責左後翼巡邏及保護艦隊的隨軍木漿……

趙興就是這樣透過把工作細化。來在這個通訊手段貧乏的古代。維持一支龐大的海上艦隊的指揮。

隨著他的命令。第三艦隊排列好戰鬥隊形。甲級戰艦成兩列縱隊排列。以及丙級戰艦則散佈在強大的炮艦左右。做驅逐簡陋的輔助工作。當先的炮艦進入火炮射程後。開始左右轉舵。邊向兩邊駛去。邊炮聲隆隆用大炮封鎖海峽口。隨著他們的發炮。海峽口炮彈墜落處掀起了一股股水柱。滔天的水浪像一堵牆一樣。讓海峽口的水面變成了一片“水森林”。

當先的兩艘炮艦稍稍駛遠。第二列的兩艘炮艦進入射擊位置。他們也同時向兩側轉舵。船尾對著船尾。一邊向T型戰線的頂端駛去。一邊用自己的火炮在海峽口製造新的“水樹”——如果此時從空中俯瞰下去。進入戰鬥位置的艦隊在洋麵上呈現的就是英文字母“T”字。對於這個T型陣線。陳不群跟著他老師鸚鵡學舌。而其他宋軍則喜歡稱之為“丁字陣線”。

不一會兒。輪到趙興的坐舟進入炮擊位置。隨著軍艦駛進海峽口。趙興與船上觀察的軍官深深吸了口氣。此時。海面上飄浮的印度獨木舟怕沒有上萬艘。整個海峽的水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舢板。甚至還有蘆葦船。

許多船隻很小。上面只能做三五個人。可就這樣三五個人。拎著幾把菜刀。也敢衝出來打劫宋商。這世道。好沒天理。

此刻。那兩艘仍在熬戰的宋船。其慘象也映入眼簾。海面上飄浮著無數的碎木板。大概是宋軍火炮摧毀的獨木舟。但兩艘戰艦身上也釘滿了無數冒著濃煙與烈火的縱火船。那些縱火船身子細長。船身最寬處。也就能並排坐下兩個人。形似現代比賽用的划槳船。

大多數縱火船都顯的很新。州身左右木岔子白擦擦的。處理手法也很粗糙。彷彿兩三天前才重新下水。在那些尖細的像一枚針一樣的獨木舟船頭。包裹著更尖細的衝頭。那衝頭可是上好的烏茲鋼製作。如今這些衝頭深深的紮在宋船身上。像腐生人體的螞蟥一樣密密麻麻。所有的縱火船上都冒著滾滾的濃煙。有的燃燒已經進入尾聲。只剩下半截船身還在。另外半截則半沉於水中。載沉載浮。

兩隻燃燒的宋船身上。甲板已被濃煙籠罩。兩側的炮艙口冒出火焰。時不時的還有兩三聲爆炸傳來。船身邊。螞蟻一樣密密麻麻的印度人還在爭先恐後冒著濃煙大火向船上攀爬。那兩艘宋船上。槍聲爆炸聲仍在繼續。戰鬥遠沒有停止。

海面上炮擊。由於沒有參照物。加上海浪浮塵。所以射擊命中率很糟糕。幸好趙興向來不要求士兵射擊百發百中。他講究的是火力遮蔽與遮斷。只要火力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