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等於民有利的政令,竟一樣都沒有頒行。……凡此等等,天下庶民豈能不大失所望,豈能不與復辟暗潮憤然合流?李斯很清楚,民心之勢一旦向反秦倒秦的復辟暗潮靠攏,天下大格局便行將翻轉了,大秦便危機四伏了,再不認真整飭,只怕是始皇帝在世也來不及了。
應該說,大半年來每一項政令的為害後果,李斯都是清楚的。然則,每一道政令,李斯都不得不頒行郡縣。李斯認定,當此情勢,只能如此,遺留之後患,只有轉過身來彌補了。國喪期間,長城不加固屯衛行麼?直道不盡快完工行麼?始皇帝陵減小鋪排行麼?不行,都不行。更根本的是,李斯若不秉承始皇帝強力為政的傳統,李斯便自覺會陷入被自己攻訐的扶蘇蒙恬一黨之於民休息泥沼。為此,李斯必須彰顯自己是秦政秦法之正宗,否則,李斯便不能在與趙高胡亥的較量中佔據上風!也就是說,此時的李斯,已經無暇將天下民生作第一位謀劃了。李斯目下能做的,只是說動了二世胡亥稍緩阿房宮工程。若此工程不緩,當真是要雪上加霜了。
艱難之次,舉國重臣零落。目下的李斯,已經沒有一個可與之並肩攜手的幹才操持大政了。姚賈自是才具之士,可大半年來驟然猛增的刑徒逃亡、民眾逃田、兼併田土,以及咸陽廟堂接踵而來的罷黜大臣,罪案接踵不斷,廷尉府上下焦頭爛額連軸轉,姚賈根本不可能與李斯會商任何大謀。右丞相馮去疾,承攬著各方大工程的善後事宜,一樣地連軸轉;更兼馮去疾節操過於才具,厚重過於靈動,一介好人而已,很難與之同心默契共謀大事。除去姚賈,除去馮去疾,三公九卿之中,已經沒有人可以默契共事了。三公之中,最具威懾力的王賁早死了,最具膽魄的馮劫下獄了,新擢升的御史大夫嬴德虛位庸才不堪與謀;李斯一公獨大,卻無人可與會商。九卿重臣同樣零落:胡毋敬、鄭國、嬴騰三人太老了,幾乎不能動了;楊端和、章邯、馬興三人大將出身,奉命施為可也,謀國謀政不足道也;頓弱心有怏怏,稱病不出;最能事的蒙毅又是政敵,下獄了;新擢升的郎中令趙高,能指望他與李斯同心謀政麼?……當此之時,臨渴掘井簡拔大員,李斯縱然有權,人選卻談何容易!為此,李斯對大巡狩尚有著另一個期望:在郡守縣令中物色幹員,以為日後新政臂膀。
“大巡狩事,朕悉聽丞相謀劃。”
當李斯將奏疏捧到熟悉的東偏殿書房時,二世胡亥很是直率,未看奏疏便欣然認可了。及至李斯說罷諸般事宜謀劃,胡亥一臉誠懇謙恭道:“朕在年少之時,又初即大位,天下黔首之心尚未集附於朕也。先帝巡行郡縣,示天下以強勢,方能威服海內。今日,我若晏然不巡行,實則形同示弱。朕意,不得以臣下畜天下,朕得親為方可。丞相以為如何?”
“陛下欲親為天下,老臣年邁,求之不得也。”
李斯不得不如此對答,心下卻大感異常。李斯全權領政,這原本是三人合謀時不言自明的權力分割,如何大政尚未開始,二世胡亥便有了“不得以臣下畜天下”之說?若無趙高之謀,如此說辭胡亥想得出來麼?儘管趙高這番說辭已經是老舊的“天子秉鞭作牧以畜臣民”的夏商周說法,然其中蘊含的君王親政法則,卻是難以撼動的。胡亥既為二世皇帝,他要親自治理天下,李斯縱然身為丞相,能公然諫阻麼?原先三人合謀,也並未有李斯攝政的明確約定,一切的一切,都在默契之中而已。如今的胡亥,眼看已經開始抹煞曾經的默契了,已經從大巡狩的名義開始做文章了,李斯當如何應對?一時間,李斯脊樑骨發涼,大有屈辱受騙之感。然則,李斯還是忍耐了。李斯明白,這等涉及為政根本法則的大道說辭,無論你如何辯駁都是無濟於事的,只能暫時隱忍,以觀其後續施為。若胡亥趙高果欲實際掌控丞相府出令之權,李斯便得設法反制了;若僅是胡亥說說而已,則李斯全然可以視若無聞,且又有了一個“曾還政於天子”的美名,何樂而不為哉!
列位看官留意,李斯直到此時,對於趙高的權力野心還處於朦朧而未曾警覺的狀態。也就是說,李斯固然厭惡趙高,然卻從來沒有想到一個素未參政的宦官有攫取天下大政權力的野心;至於這種權力野心實現的可能,李斯則更沒有想過。李斯對權力大局的評判依舊是常態的:胡亥是年青皇帝,即位年歲恰恰同於始皇帝加冠親政之時,胡亥的親政想法是天經地義的,也是該當防範的。因為,胡亥不知天下政道為何物,聽任其親為,天下必將大亂。而身為宦官的趙高,做到郎中令位列九卿,已經是史無前例的奇聞了,要做領政天下的丞相,縱鬼神不能信也,況乎人哉!李斯畢竟正才大器,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