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存著古樸粗獷的摔跤競技傳統。而關於摔跤,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撒尼村寨裡有一個青年叫若格帕。父母很早就死了,也沒有兄弟姐妹。有一天,他正在犁田,看見遠處來了一個異鄉的客人。這個客人走近之後,看見若格帕犁田行走如飛,感覺很新鮮,就和他攀談起來。若格帕透過交談,知道這個遠方來客就是流落到這裡的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和他說了一會兒話後,就在田頭歇息,突然覺得肚子很餓。若格帕就把自己帶來的苦蕎粑和蜂蜜拿出來招待他,皇帝越吃越愛吃,就問若格帕:“這樣好吃的東西是誰幫你做的?”若格帕家中養有*十群蜜蜂,他聽到這話之後,就和建文皇帝開了個小玩笑,說自己養著*十萬兵馬,手下管著*十個王子。皇帝聽了很吃驚,瞪大眼睛說:“你的兵馬比我的還多啊!”接著,兩人越說越投機,竟然到了無話不說的境地,還結拜為兄弟,長期吃住在一起。

第三章 彝族文化(6)

有一天,建文皇帝和若格帕到山上放牛,一頭大牛突然得了病,肚子脹得像鼓一樣,倒在地上動不了。他倆急忙去東山、西山、南嶺、北峰找草藥,終於找到一棵。他們把藥搗成汁水,灌進牛肚。牛吃了草藥後,拉出稀屎便好了。兩人見狀,高興得跳了起來,並互相擁抱著在地上打滾。

這事被附近一個牧羊人看見了,還以為他們在打架,就上前去勸解。可當知道具體原因後,就笑著說這可是好事啊,你們應該互相抱著使勁摔,多跌幾跤才痛快!這樣就能把那些病魔摔掉了!

從此,撒尼村寨的人們為了保佑人畜能夠安康,經常舉行摔跤比賽,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七、彝族“阿哩調”

彝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過年過節、舉行祭祀、歡慶豐收、婚喪嫁娶,彝族人都要請來民間歌手彈四弦、唱長詩,敘述本民族的歷史,頌揚英雄豪傑。在彝族歌曲中,“阿哩調”最為出名。

“阿哩調”是彝族各種情歌的統稱,也是彝族男女青年表達自己感情的一種形式。其種類很多,具體可以分為:男女相互試探的“試心調”、讚美情人的“誇誇調”、傾訴自己衷情的“分別調”、表達永世相愛的“真情調”、歌頌真摯愛情的“迎花調”、失戀後唱出自己憂怨的“失戀調”。

“阿哩調”中的每種小調,曲子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唱詞卻不固定,大多都是觸景生情,有感而唱。唱詞多用五言和七言,用詞自然樸素、耐人尋味。

每當到了傳統節日,彝族青年男女就開始自編自唱,傾訴自己的衷情。許多青年男女都是由“阿哩調”作引線而締結的姻緣。

最近幾年,“阿哩調”又有了新的發展,文藝工作者綜合了彝族民歌音調,並融入唱詞、韻白、動作,用以表現故事情節和人物,創制出了“白話腔”,與原來的“阿哩調”相比更加動聽。

八、彝族“跳樂”

跳樂在彝族語中叫“扎拉作”,也叫“煙盒舞”、“跳弦”、“跳三步弦”,是峨山彝族各支系中流行最廣的一種自娛性舞蹈。在彝族村寨中,男女老幼人人會跳,而且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聽見四弦響,腳杆就會癢。”說明彝族人十分愛好跳樂。

彝族人為什麼會喜歡“跳樂”呢?據傳說:很早以前,彝族人還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他們在春播時,白天給土司頭人種地,晚上才能藉著月光種自己家的“火地”。很多時候,火地裡的火灰還沒有完全熄滅,人們就要光著腳進行勞動,結果腳被燙之後,就抬起來跳兩下,口中還喊著“阿嘖嘖”,這就是此舞蹈的基本步伐。後來,農閒時,人們就在月光下跳這種舞蹈,很快就成為青年們喜愛的一種娛樂形式,最初被稱為“跳月”,後來逐漸被叫成“跳樂”。

“跳樂”的節奏比較奇特,一般都是五拍,伴奏樂器是笛子、大小三絃、樹葉等。吹笛子的人是舞蹈的指揮者和領舞者。舞步始終跳躍,一般跳三步,然後抬腳跳兩下,與對舞者對腳,也有在抬腳對舞時自轉一圈的。該舞蹈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曲調很多,節奏感也比較強,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數不限,時間不限,男女相間圍成圈就可以開始跳了。

據彝族的老藝人說,跳樂調有七十二調,但是舞蹈曲調主要分為“攏總調”和“雜弦調”兩部分。“攏總調”的動作很簡單,它是跳樂入門的基本動作和開場舞蹈,因此在彝族人中有這樣一句話:“會跳不會跳,先跳攏總調。”而在彝族各支系跳樂舞中,他們都是以“攏總調”開頭,然後再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