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不論是被打敗的波蘭和匈牙利民族主義者,或是灰心喪氣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或是馬克思主義者都認為:反對歐洲進步的主要堡壘,長期以來一直是沙皇的帝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工業化與力量對比(12)

可是,在1815—1880年期間,俄國在經濟和技術方面正在驚人地衰弱下去,至少在與其他強國相比時是如此。這並不是說它的經濟沒有增進,雖然在尼古拉一世時期,他的許多官員一直對市場力量或對任何現代化的跡象抱敵對態度。人口迅速增加(從1816年的5 100萬,增至1860年的7 600萬,又增至1880年的1億人),而城鎮的人口增長得最快。鐵產量增加了,紡織業的規模成倍擴大。據稱,在1804—1860年期間,工廠或工業企業從2 400個增至15 000個。蒸汽機和現代機械從西方輸入。從19世紀30年代起,一個鐵路網開始形成。歷史學家曾就這幾十年中俄國是否發生“工業革命”的問題爭論不休,這件事本身就證明事物在進展之中。

但是,確鑿的事實是,歐洲的其餘部分進展得更快,俄國正在衰落。由於遠為眾多的人口,在19世紀初期,它曾經不費勁地擁有最大的國民生產值(GNP)的總數。兩代人以後,情況再也不是這樣,這從表9可以看出。

表9。歐洲列強的國民生產總值(1830—1890年)

(以1960年美元和物價的市場價格為標準;單位:10億)

但是,當研究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人均產值,這些數字甚至更令人吃驚(見表10)。

表10。歐洲列強國民生產總值的人均產值(1830—1890年)

(以1960年美元和價格為標準)

數字表明,這些年俄國國民生產值總數增加的最大原因,是它人口的增長(不論是透過生育,還是透過在土耳其斯坦和其他地方的征服),而與產量(特別是工業產量)的實際增長無關。俄國的人均收入和國民產值一直落在西歐後面;這時差距甚至愈來愈大了,例如,1830年是英國人均收入的一半,60年以後拉大到英國的1/4。

同樣,在19世紀初期,俄國鐵的產量翻了一番,但這與英國30倍的增長率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兩代人的時間內,俄國已從最大的鐵生產國和出口國,變成日益依賴進口西方製成品的國家。甚至鐵路和輪船運輸的進步也需加剖析。到1850年,俄國擁有略多於500英里的鐵路,而美國則有8 500英里。在大河流或黑海和波羅的海進行的輪船貿易的大部分增長,則是為了運輸國內大量增加的人口所需要的糧食和向英國運輸小麥以償付進口的製成品。出現的一切新的發展往往掌握在外國商人和企業家的手中(出口貿易肯定是這樣),這使俄國越來越成為經濟先進國家的原料供應國。經過對材料的周密考察就可以看出,大部分新“工廠”和“工業企業”僱傭的人都不足16個,而且它們大概根本沒有機械化。資本的普遍缺乏、消費者的低需求、弱小的中產階級、遙遠的距離和嚴酷的氣候、專制和多疑國家的高壓手段,使俄國工業“起飛”的前景實際上比歐洲任何地方都難以實現。

在很長時期,這些不祥的經濟趨勢並沒有轉變為顯著的俄國軍事弱點。相反,1815年以後大國普遍表現出的對舊制度結構的偏愛,再也沒有比在它們軍隊的社會成分、武器和戰術中看得更為清楚的了。各國政府仍處於法國革命的陰影之中,關心它們軍隊的政治和社會的可靠性更甚於軍事改革。不再面臨大戰爭考驗的將軍們自己很注意等級、服從和謹慎——這些特徵更因尼古拉一世迷戀講究形式的檢閱和大行軍而突出了。由於這些總的情況,俄國軍隊單純的規模和它大量徵兵的穩定性,對國外的觀察家來說,比諸如軍事後勤和軍官團一般教育水平等不顯眼的事務更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更有甚者,俄國的軍隊過去是有戰鬥力的,常常在頻繁的深入高加索和跨越土耳其的擴張戰役中取勝,這些挺進已經開始使印度的英國人不安,並使19世紀的英俄關係比18世紀的兩國關係更加緊張。對外國人來說,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俄國對1848—1849年匈牙利叛亂的鎮壓和沙皇的主張,即他隨時準備派40萬大軍去平息同時代的巴黎叛亂。但那些觀察家們卻沒有注意到一個較不顯眼的事實:俄國的大部分軍隊總是受制於國內的駐防任務、在波蘭和芬蘭的“警察”行動,以及諸如邊境巡邏和軍事殖民等其他活動而不能動彈;所剩下的部隊並不是特別有戰鬥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