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牛翦一早便嚴令軍隊不許擅離職守,並離開邯鄲四處奔波,為的就是防止二趙矛盾波及軍中,直接危及趙國社稷。
牛翦選擇中立加逃避既是明智也是出於無奈,因為他根本無從選擇,畢竟他清楚這場混亂的根源是什麼。知道所謂的權力之爭下面所掩蓋的是王位危機。按說作為一個效忠了三代趙國君王的定鼎老臣來說,他更加應該旗幟鮮明的站在趙王一邊,這才不失忠臣之名。然而要了老命的問題是,那位有可能動搖王位的人恰恰是趙國復興的唯一希望。如果他牛翦不想讓趙國回到沙丘宮變之後的那種局面,那就不能站到這個人的對立面。
反對趙勝是為短視,公開支援趙勝在趙王那裡卻又是不忠,而且還極有可能促使趙勝心生謀位之想,那種混亂將更加加劇。所以牛翦雖然看不起趙造那一幫子人。卻也不能明著去幫任何一方。這麼兩難的局面下他還能怎麼辦?唯一的選擇當然只能是將自己和自己能影響到的人統統拉出這場漩渦了。也只有這樣才能儘量保證趙**隊在這場難以避免國亂之後依然能抗住外敵的入侵,或者在必要的情況下出強手將混亂控制在不至於將趙國燒成灰燼的程度之內。
牛翦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矛盾雙方都將乏兵可用,雖然牛翦做不到控制住軍中的每一個人,必然還會有許多將領因為不同的原因抗住他的命令站到趙勝或者趙造一邊。但牛翦所能做的也只能這麼多了,只要大頭不亂。還怕剩下的人亂下天麼。
牛翦是這樣選擇,其他人卻又有著不同的選擇。如今的局面之下。矛盾衝突的兩位主角趙勝和趙造必然都會將自己即將採取的行動完全置於保密的狀態裡,除了參與其中的人以外誰也不可能知道,這樣的話剩下的那些連矛盾爆發原因都不清楚的朝臣們只能當無頭蒼蠅了。
觸龍在短暫的茫然和失望之後,很快便明白了問題要遭,所以雖然之前已經用請辭打過趙王的臉,但還是腆著臉拉著劇辛等人和在府裡裝死的虞卿求到了趙王那裡,希冀能夠勸動趙王對趙勝做出公開的道歉,以求將混亂滅於未萌。只可惜趙王這次徹底選擇了不作為,什麼也不打算理會了,依然還是連宮門都不肯讓他們進,他們這些沒有強力手段依傍的人也只能望宮門興嘆,連一點辦法也無法去想了,要不是實在心有不甘,還盼著趙勝回來之後給他們一個說法,差點沒當真掛印而去。
觸龍他們只能壓住火頭繼續回衙理政,唯一能讓他們得到些許動向訊息的只剩下了大司馬趙禹。自從司軍分開以後,司馬署雖然不再直接指揮軍隊,但與軍事相關的各項事務卻依然要經司馬署的手,而且在邯鄲城防事務上,司馬署也有一定的指揮權。
這一便利條件總算讓觸龍他們不至於完全眼瞎,就算雲臺那裡暗中截留了許多真正有價值的情報,但至少即將回邯鄲的趙勝那裡的公開情況以及邯鄲內外的情形,觸龍他們還是知道的。
根據每rì一封的快馬傳報,趙勝的車駕已經離開燕國經由武垣回到了趙境,並漸漸行至了呂城。根據行程計算,約莫五六rì以後就將回到邯鄲。正如趙勝那份奏章所說,他這次回來只帶了數百隨行護從,至於伐燕軍隊則全部交給了廉頗,這既是他同意牛翦大將軍令的結果,同時也是向朝廷明示他沒有借軍隊逼迫趙王的示誠方式。
這種情況大家心裡都跟明鏡似地,趙勝如果帶著大批軍隊回來,勢必會與牛翦形成水火,而且還會因為趙王前頭那份尊他為燕王的奏章而落人口實。讓人認為他有作亂想法,到那時他可就有嘴也說不清了。
趙勝這樣做已經有些單刀赴會的感覺了——雖然邯鄲並不乏他的支持者,但是不管怎麼說,原來趙王偏向趙造一頭的做法總使人有一種趙勝處於孤立之中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謂悲壯。觸龍他們也只能望而興嘆,大呼趙國不幸了,而趙禹所要做的卻要多許多,除了即刻向趙王和牛翦請示加強邯鄲的城防,防止變亂以外,更多的則是將目光盯在了宜安君府之上。
趙王對趙勝殺趙造的要求不置可否,既不依也不駁,完全是一種放之自流的態度。而相對而言,趙造卻似乎配合許多,雖然沒有辯駁也沒有請罪,卻一直躲在宜安君府裡連門也不出。好像什麼也不打算做了一般,讓人大呼意外。然而讓人大呼意外的還不止這些,真正的意外還在後頭……
就在趙勝那份奏章驚動朝堂之後的第三天天黑以後,距離平原君府四五里地以外的一處民宅之中,一名高壯的墨衣漢子滿面急sè的在一間密室之中快速地來回踱著步。不時的還停下來側著耳朵仔細聽一聽外頭的動靜。
差不多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