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壽保險,沒有必要花錢去買我不相信的東西吧?”

“ 因為你不瞭解或不願意去了解人壽保險,你才會不相信人壽保險。希望你不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怕自己沒判斷能力而不去了解人壽保險,而導至不相信人壽保險,也錯過人壽保險的好處。”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加稅是繁榮的象徵(1)

在六十年代初,香港勞力密集的輕工業有了一些基礎,經濟開始起飛。有一次香港政府的財政司報告,提出大幅加稅,全港居民聞之譁然。財政司長答得很妙;加稅是繁榮的象徵。

不幸,或者有幸,形勢給此公言中。此後隨著香港經濟的不斷繁榮,香港政府接二連三的加稅和高價賣地,雖然給英倫進貢了不少香港人辛苦賺來的出口利潤,但香港居民也因隨著生活的改善而不再激烈反對加稅。

這情形與來美的華人在保險問題上的遭遇和態度有點相似。很多華人來到美國,有很多難以適應的事情,其一是什麼都要保險。在家要有房屋或財產保險,出門要買汽車保險,打個噴嚏看醫生也要保險,連吃個漢堡包也要保險(餐館買了保險,說到底還是你付的保險費!),承接一個小工程要先買保險,辦新年晚會不能沒有保險,連教堂要先買了保險才能讓信徒進去祈告,連萬能的神也要讓保險兩分。

讓我套用那位財政司長的名言:保險是社會繁榮和個人有福的象徵。

大家看看,只有社會開放 、經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才有保險,越發達的國家其保險業越發達。中國在開放之前,辭典中幾乎沒有“保險”兩字;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連鄉下的農民都會替 耕牛買保險了。佔農民的光,大黃牛也有福了,因為它知道,農民很愛惜它。你看,連大黃牛也喜歡保險了!你不喜歡保險嗎?搬去落後地方就可以解決你對保險的煩惱。

大家看看,經濟有點基礎的人,會樂意買保險 ;只有思想開放 、心胸寬暢、有責任感和有愛心的人才會樂意買人壽保險,尤其是人壽保險。

什麼是“經濟有點基礎”呢?這是相對的概念,見仁見智,或者人各有志。有些人一個月只掙一千多元,要養一個老婆三個小孩,因為他對家人有愛心和責任感,所以他每個月還有辦法挪出幾十元來買份人壽保險,保障家庭。有些人願意花數萬元買部跑車給還在唸高中的孩子去兜風,但“沒有錢” 替自己買份人壽保險,以保障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萬一自己不幸出事,孩子還可以安心學習。 據我的觀察, 第一種人很快樂,覺得自己即使經濟不富裕,有很多想買的東西都沒錢買,卻可以妥善地安排好家裡的財務,盡了自己的責任照顧和保障家人。他們希望家人將來也會過得好。第二種人現在還可以很快樂,他們得到他所追求的東西,現在就可以享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且他們可以無所畏懼,猶如駕舟出海,可以不具備救生圈,在風平浪靜的海上享受美好時光。

好像香港的人後來發覺付出一些代價後得到更多的好處一樣,很多在美的華人最後也認識到付一點錢買保險的好處,不再將繳付保險費成為一種負擔而有抗拒感。從事保險業多年來,我觀察到一個普遍的現像:背景類似的兩家人,他們的教育、工作、收入和家庭情況大致接近,但一家買了人壽保險,另一家不買人壽保險,(因為“沒錢” 、“不需要” 、“不相信” 、“太貴” 、 等等原因)。買了人壽保險的那一家 ,不會感覺到因為花了錢買人壽保險而窮了,或手頭比較緊了。他們一般感到很滿足、快樂與安心。到有機會做生意的時候,他們卻有些資金去開始搞生意 。錢不夠,還可以從人壽保險中借取一些錢頂上去,而且日後做生意也一般比較順利 ;但反觀不買人壽保險那一家,要不然他們永遠沒有餘錢,經常抱怨在美國生活不容易,老是覺得沒有發展出頭的日子,就是當機會來了也不會、不能抓著它,或者即使搞了一些生意也沒什麼起色,老是埋怨生意難做,或嘆自己命運不濟。

這兩家人本來收入差不多,家庭開支也差不多,但最後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其中一個原因是 ,買人壽保險那一家認識到在美國拼命賺錢固然重要,但安排好財務也一樣重要。當然,買了人壽保險並不等於已經安排好財務,不是從此萬事大吉了。實際的情況是,會想到和採取行動買人壽保險的人,也自然會想到怎樣安排好財務。即使他們不一定知道很多安排財務的知識,但他們能夠透過參加人壽保險定期地將一些錢鎖起來、藏起來 ,肯定不會將這筆錢花掉、賭掉,這已是向財務安排計劃邁開了重要的一步。理財,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