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馬士革往四周看去,東起帕米爾高原,西抵大西洋,北到鹹海,南至尼羅河上游,全成為帝國的領土。帝國的疆界已經擴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遠遠超過鼎盛時期的羅馬。這時距先知去世整整百年,如果他還活著,看到如此廣大區域的人民都成為真主的信徒,不知道是一番怎樣的心情。
這 100年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阿拉伯穆斯林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呢?首先是阿拉伯人自己,他們第一次被統一起來,這種統一,加上昔日的劫掠傳統,為阿拉伯人灌注了一種蓬勃的生氣和驚人的熱情,他們為這樣的熱情所鼓舞,為征服的意志所驅動,更為真主的庇佑而忘卻死亡。這一切,在每個新生的遊牧民族裡都能看到,這是一種不斷上升的力量,是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
當他們以這種力量縱橫馳騁的時候,發現周圍的領土都處在對舊有統治強烈的不滿當中。敘利亞人在拜占庭的壓迫下飽受盤剝,更由於他們信奉了基督教中的支派,不為希臘正教所容,經濟壓迫之下又添上宗教的迫害。作為最有創造力的民族之一,他們的精神和肉體被拜占庭統治者的枷鎖牢牢地捆住。埃及這個古老的民族,在阿拉伯人來臨的時候,剛剛成為拜占庭的省份,拜占庭的皇帝和亞歷山大的主教、總督想進辦法降服他們,而埃及人堅守他們的一性論信仰,從而受到嚴酷的壓制。伊拉克人,居住在肥沃的兩河流域,悠久的歷史和文明,使他們不甘心受波斯人的統治。這些被壓抑著的古老民族,在阿拉
虹←橋←書←吧←WWW。HQDOOR。COM←
第46節:花開花落……阿拉伯帝國(16)
伯人到來的時候,以最熱烈的姿態來歡迎他們,把他們當作解放者,而不是入
侵者。
敵對的各國,如波斯,如西哥特,他們各自的統治並不那麼開明和穩固。當穆薩的軍隊未到之時,西班牙的哥特王國早已四分五裂。而賽耳德率領大軍來到波斯都城忒西豐後,發現懦弱的皇帝和守軍竟然早已奔逃而去。
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的寬容,也許是百年勝利的另一個原因吧!每當阿拉伯人的軍隊到達之後,給予當地居民總有三個選擇:伊斯蘭教、人丁稅或寶劍。只要當地居民願意接受不太高的人丁稅,便可以保持過去的生活,他們的城市還在,他們的家也會受到保護,他們的信仰仍然可以繼續,他們甚至可以自行管理內部的事務。這和過去奴役他們的拜占庭人、波斯人相比,已經非常仁慈了。當然,如果他們願意成為穆斯林,就可以免除人丁稅,享有穆斯林的平等待遇,起碼一開始如此。最後才選擇寶劍。所以,中東受壓迫的民族紛紛歸附在伊斯蘭教的旗下,成為阿拉伯帝國的臣民。
並不是所有的人民都會接受異族的統治的。在前進的路上,阿拉伯人也會遇到抵抗,有一項獨特的戰術使他們在戰爭中獲得極大的優勢,那就是駝隊。自從公元前 1200年,駱駝進入阿拉伯半島後,就成為阿拉伯人最親密的夥伴。正是駱駝,讓阿拉伯人可以自由地穿行於沙漠。還記得〃真主的寶劍〃哈立德,正是以駱駝作為代步的工具,五天五夜,穿過浩瀚的沙漠,在 18天急行軍後,如天神般出現在大馬士革。
凡此種種,使得阿拉伯的領土和伊斯蘭教的信徒不斷增長。阿拉伯帝國建立的歷史,就是擴張的歷史,在過去的 100年裡,無論是共和時代,還是倭馬亞王朝,都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各種各樣的民族,都成為阿拉伯帝國的臣民,其中包括阿拉伯人、猶太人、敘利亞人、伊拉克人、波斯人、埃及人、柏柏爾人、哥特人、突厥人、印度人、中國人……
如此廣大的領土和如此眾多的民族,帝國該如何管理他們呢?
阿拉伯帝國的行政區劃,基本保持了拜占庭和波斯帝國的原狀。全國劃分為五大邦,每邦由哈里發任命總督一人:
(1)庫法,包括伊拉克及伊拉克以東的穆斯林領土。
(2)希賈茲,包括希賈茲、葉門和中央阿拉比亞。
(3)傑齊拉,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陸地的北部、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小亞細亞東部。
(4)埃及,包括上埃及和下埃及。
(5)非洲,包括埃及以西的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島和附近的島嶼。
每個邦之下,又可根據需要設立省,一省的軍政長官,稱為省督,一般由總督推薦,受總督的完全指揮,對他負責,比如古太白之於哈查只。總督們和省督們負責將邦省開支之外的稅收結餘上繳大馬士革。在征服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