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幾個官兵已經帶著新火銃在那裡等著。
趙致禮本是有別的事,不過現在也並不急著去幹,只是跟在季衡身後。
那匠人和官兵對著季衡趙致禮等行禮之後,便說起了正事來。
季衡作為一個文官,且看著也是文弱的,性情也並不偏於豪放,不過和這些兵士和匠人的關係都不錯。
大雍朝並不看重匠人,故而匠人地位很低,即使是製作火銃的匠人,不過季衡對這些人十分優待,甚至向皇帝請示要為其加官,而且皇帝還批准了,故而這些匠人對製作和改造火銃便很有動力,在前不久,因火銃炸膛而死過兩個匠人和一個士兵,季衡都給予了很優厚的撫卹,這更讓這些工匠人對季衡愛戴起來。
季衡知道自己年紀太輕,在這上面壓不住人,故而一直以來就做老成打扮,大多時候也不苟言笑,但因行事很能服人,故而最初輕看他的人,現在也都服他。
再說,他身為巡撫,位高權重,能夠多看這些匠人一眼,便是他們的福分,季衡有時候還親自和他們討論製作火銃之法,哪裡不能讓他們感恩戴德地努力做事了。
匠人之中的工坊長乃是一位三十多歲的男人,枯瘦而沉默,名喚丁桐。
他把那支樣品拿過來給季衡,不緊不慢地給季衡講這次對這火銃做了哪些改進,試驗結果如何。
季衡看著士兵用槍支射擊靶子,又自己接到手裡來要去試驗,這時候趙致禮走上前來,將他的肩膀按住了,說道,“你就不要去試了。”
季衡看了他一眼,明白他的意思,這畢竟還只是試驗階段的火銃,要是又如上一次一般發生炸膛,季衡去試,就是十分危險之事。
丁桐也說道,“大人,這短銃已經試射二百二十六發,雖然至今無事,但大人還是不要涉險了。”
季衡便點了點頭,不是非要試射不可,之後便說道,“這次的火銃比之前射程要遠了幾丈,且更易瞄準,重量上也輕了不少,辛苦你們了”
他說完這話,又去同丁桐以及管理工坊的參將說批次生產的事,趙致禮便也就和季衡告辭要去看兵士操練了。
要走之前,又問,“這個火銃,什麼時候能夠給我三百支呢?”
季衡道,“過後才能答覆你。”
季衡從校場直接騎馬去了總督府衙,身邊帶著丁桐,又有兵士帶著這次做出來的火銃同上一批火銃裡的幾支跟在旁邊。
汪秉直雖然受皇命要好好保護季衡,他當時也是十分乾脆地答應了,不過因此也越發在心裡輕視季衡,以為他要下東南來,不過是前來積累軍功,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以為季衡想前來保住季氏一派開埠派的利益。
季衡年紀尚輕,汪秉直對他自然不能看重,加上他剛來就和汪秉直鬧了矛盾,雖然之後汪秉直表面上和季衡十分和睦,但是季衡也是知道他心裡的芥蒂的。
好在之後季衡之後的確是對東南海患十分有見解,汪秉直才對他稍稍刮目相看。
季衡到了總督府,經過通報,汪秉直也不敢託大,就到了院子裡來迎接他,兩人都是面上帶笑,互相寒暄,季衡說道,“汪大人,君卿前來,只盼沒有打攪到你。”
汪秉直說道,“快請進,老夫正在等著賢侄。”
於是季衡被他迎進去了,坐下後,季衡也並不拐彎抹角,就說了工坊做出了一批新的火銃之事,要讓汪秉直前去試驗。
汪秉直便應了,正要起身時,外面突然有人跑來,一進來跪下後就說,“報,大人,有倭寇從松江進犯蘇州,蘇州城鎮撫楊銘禮楊大人已經戰死,蘇州知府劉炳劉大人派人前來求援。”
他這話一出,汪秉直和季衡都站了起來,汪秉直問道,“什麼時候的事?”
那人道,“正是昨日清晨之事。”
季衡又問,“倭寇大約有多少人?”
那人答道,“並不清楚具體,說有三千以上。”
汪秉直看向季衡,說道,“賢侄,必須馬上派兵救援蘇州。這便讓趙都指揮前去。”
季衡卻道,“汪大人,蘇州城牆堅固,易守難攻,只怕倭寇攻蘇州不下,要轉而侵犯南北,且蘇州周圍河道密集,趙致禮善於陸戰,不善於海戰水戰,恐怕還得再重新考量後再派人。”
他說著,就又對汪秉直道,“還請大人傳喚幾位指揮使和參將前來商議。”
汪秉直不是不聽進言之人,一想之後就點了頭,讓人馬上去傳人前來。
而他和季衡便又到了書房裡去,書房裡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