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章這樣的“中興名臣”來維持,也是衰落之象盡顯。
慈禧在中日甲戌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大搞生日慶典,不光是為了滿足帝后們的文化娛樂需要。
在中國的社會中,逢旬壽時(即滿10年的生日)往往比平常的來得隆重。即便是作為普通中國人而言,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因此論祝壽的規模與形式,超之過往恰恰也是屬於情理之中。僅就慈禧作為皇太后而言,操辦一次規模盛大並隆重的生日慶典活動是人之常情,完全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
而這樣一場慶典,不但可以向國人顯示國家的富足,也可向外國顯示清王朝的強盛。
指責歷史上的慈禧太后鋪張浪費,為了面子和形象,沒把銀子花在了老百姓身上,那麼後世的興辦奧運會和諸多的這個“會”那個“節”,老百姓又得到了什麼,卻又令無數“愛國青年”為之無比狂熱興奮激動自豪呢?
在清王朝最後統治中國的近一百年中,中國可謂是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變化,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之後,這個在世人眼中腐朽沒落的王朝中,已經有不少人意識到了社會和國家的危機,但是在慈禧太后萬壽慶典時,他們沒有反對,而是明白事實上受益的,並不只是高層人士,底層的民眾也是受益者。
由於慶典的經費來源於“京外統籌”,並沒有給國庫增加額外的負擔,而和慶典有關的各項準備工作開始後,使各地相關的手工匠人都有了額外的工作和收入。而“天地一家春”等園工的興建,不但促成了鐵路這一新興事物在中國生根,還給北京郊外大量的窮苦旗民找到了工作,“賴以為食者十餘萬人”,而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底層的民眾是從中得到了不小的收益的。
後人評價說,僅就促成發展鐵路一項,便可以說是這場慶典的最大意義所在!
同治十三年十月十一日(農曆),太后萬壽第二日。
張佩綸坐在張燈結綵的小火輪車車廂內,打量著周圍,饒是他平日裡鎮定自持,輕易不假於顏色,此時此刻,他的臉上也和諸多一同乘車的官員們一樣,寫滿了驚愕。
今天是他們這些言官們為皇太后祝壽的日子。
但是令言官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接下來前往“天地一家春”賀壽並接受賜宴時,他們竟然看到了令他們做夢也沒想到的東西!
火車!
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火車這種被他們視為洪水猛獸萬分痛恨的事物,竟然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在了京城!
而今天要他們乘火車前往圓明園“天地一家春”賀壽,張佩綸感覺,似乎是皇太后有意要給他們這些言官一個提醒兒!
或者說是警告。
甚至可以說是折辱。
現在,不光是張佩綸有這樣的感覺,大多數上了車的清流言官們,臉上都有一絲憤然之色。
可他們還偏偏不敢不坐。
君賜不可違!這個道理,他們這些個飽讀聖賢書的,當然再清楚不過了。
此時的寶廷和黃體芳,正氣乎乎的坐在那裡,小聲的交談著。
“回頭我便上摺子參他!這一次我定要參他!”黃體芳的聲音遠遠的傳來,雖然不甚大,但張佩綸還是聽得清清楚楚。
他當然知道,黃體芳打算參誰了。
“聽聞皇太后允准外國公使參加慶典呢。”寶廷說道,“太后御前,也要有不跪之臣了。”
“那我今兒個便上摺子!絕不能讓夷人玷辱我華夏盛典!”黃體芳說道。
張佩綸聽了黃體芳的憤憤之言,頗有些不以為然,他有心想要勸說一番,但礙於好友情面,思忖再三,還是決定算了。
進入十月份,北京的天氣已然很冷,張佩綸現在,只想快快的回家,遠離這個讓他感到不開心的地方。
厚厚的衣服,在冬天的訊號裡漠然的臃腫。張佩綸坐在車廂裡,隨手掏出一本書消磨時間,幾個太監看到他的動作,竊竊偷笑不已。
遠處升起了淡淡的霧氣,黑色而朦朧的山巒,寂靜的矗立在鐵軌的兩側,以一種睥睨眾生的傲然俯覽這匆匆穿過的小小長蟲。北京郊外的天空依舊灰沉沉的,敞開的玻璃窗,靜靜的享受著冷風的淒涼,唯有舞動的藍色窗簾,此時此刻卻鮮活了起來,吶喊著歌唱著。
頭一次坐火車上,感覺總是怪怪的,壓抑而沉悶。大家都不怎麼說話,全都坐在那裡望著外邊的光景,連寶廷和黃體芳也沒了動靜。沒有人願意在這一方小小的空間裡指點江山,也沒人喜歡在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