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8部分

丁日昌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幹上來的,但在他事業的巔峰,卻因為熱心洋務,和林義哲一樣遭到清流們的口誅筆伐,結果與巡撫之位擦肩而過。

丁日昌出生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六月初一,少負異才,8歲時便學得滿腹經綸,落筆成文,超群拔眾。9月9日重陽節,陳秀才帶學生到明末進士羅萬傑隱居地“逸老庵”郊遊,回來後叫學生作文,丁日昌作《七律》:“百樹梅花撲鼻香,盤湖地是證禪場。拼將佳句消殘劫,賴有高風接海陽。故國雲深千里夢,空山秋老滿頭霜。至今陶社分題處,惹得幽人話正長。”陳秀才大為讚賞,問能否再作一首,丁日昌復吟道:“入洛當年早著名,崎嶇國步劇心驚。江東漫欲歸羅隱,宣室猶聞問賈生。數著殘棋難下手,一場春夢不勝情。本期洗耳同巢許,何自聽來出壤聲。”陳秀才道:“真神童也!”由是神童之名不脛而走,為當地文人所頌揚。道光十年冬,丁日昌因父親病重輟學。不久父親去世。此後丁日昌得出洋謀生的大兄日蒸資助,回太平寺再讀了兩年書,然後回到家裡精研醫術,採集草藥,開了一間醫藥店。由於他勤懇好學,努力攻讀醫藥書籍,積極挖掘民間醫學秘籍,並經常向老中醫請教,不久即成了小有名氣郎中,治癒了不少病人。在行醫的同時,丁日昌仍抽暇攻讀詩書,學問日進。道光二十二年,丁日昌到縣城應考,得中秀才;其後,曾三次赴廣州鄉試,卻均未中式。但他壯志未消,凡歷史地理詩文經濟戰策兵書無不涉獵精研,儼然成了飽學宿儒。道光二十七年,他感於埔河文廟破敗,學子就學無所,倡建湯坑藍田書院,不幾年而功成,為興學育才作出了不小貢獻。他曾作詩“一弓小闢讀書巖,蔓草疏茅手自芟。敢詡史長才學識,難嘗世味苦酸鹹。此時說夢終無益,他日誰知果不凡。惟有舊巢雙燕子,依依向我尚呢喃”,表達了當時的狀況和心境。

清咸豐四年(1854年),海陽三合會會首吳忠恕率眾圍攻潮州府城,其時豐順隸屬潮州,丁日昌為邑紳所推,率鄉勇千人往援,與吳忠恕軍激戰於潮州城下,擒獲吳軍百餘人,餘眾敗退,城圍頓解。丁日昌由此而名聲大噪,奠定了其以後出仕的基礎。

咸豐八年春,丁日昌以解圍潮州有功,由惠潮嘉兵備道李璋煜薦舉,任廣東瓊州府儒學訓導,次年十月擢拔為江西萬安縣令,踏上了仕宦生涯。丁日昌到任萬安後,見“流民比人眾,關吏校官尊”,經濟蕭條,社會混亂,即銳意興革。首先,他改革衙門辦事制度,差役辦差,一律由官給盤川,不得向百姓勒索分文。接著,他行文取締地方鄉紳惡霸私設的關卡,凡不遵者,從嚴查處。其三,他迅速清理積案,平定冤獄。“初期呈詞及百紙,三、四期僅四、五十紙,匝月後,二、三十紙而已。”時載丁日昌“每當夜闌秉燭,案牘高可隱人,靡不親自稽核。每閱至百姓枉屈不伸,或受差凌虐,輒欷欷太息,悽然淚下,或見勤政愛民之事,則呼幕僚共賞。”丁日昌還捐俸興建雲興書院,致力培育當地人才。書院建成後,丁日昌題楹聯雲:“何嘗飽聽灘聲,帳此別匆匆,筆底波瀾誰健起;安得便瞻廈庇,覺餘懷耿耿,眼前桃李幾成蔭。”如此不到半年,萬安縣訟事大減,民氣以蘇,讀書之風漸長。丁日昌亦由此深受萬安民眾推重,當其調離萬安時,“奉香擁送者萬人。”

咸豐十一年三月,丁日昌調吉安府邑廬陵,到任不到10日,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部往吉安而來,兵鋒所指,銳不可擋。丁日昌與吉安府知府曾詠棄城而逃。三月十一日,太平軍兵不血刃,佔領吉安、廬陵。三月十四日,太平軍主力進攻峽江,吉安、廬陵兵力空虛,曾詠、丁日昌糾兵乘虛而入,收回吉安、廬陵。不久,清廷免去丁日昌廬陵縣令,削職為民。

丁日昌革職以後,為擺脫生活困境,浪跡九江、上海、揚州,甚至溯運河北上安徽、山東,四處尋找職業,盡皆碰壁,最後決心回湯坑故鄉,再過郎中生活。當回程至九江時,見大江南北人才薈萃。原來是兩江總督曾國藩在此招攬各方人才,欲圖與太平軍抗衡。丁日昌大喜,即尋一旅館住下,根據自己這幾個月流浪生涯中對太平軍的考察瞭解,著意制訂了一份進軍安慶的方略,然後到總督衙門投呈。時曾國藩正思進取安慶,見丁日昌呈文計劃周詳,別有見解,不禁心喜,即召丁日昌晉見。丁日昌侃侃而談,對太平軍軍力和長江沿線佈防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曾國藩見丁日昌諸事留心,思維周密,不知他文才如何,便又邀入公館花園散步。詢問惠嘉潮各地風土民情後,兩人來到一株燦放的梅花樹邊。曾國藩指著梅花道:“丁縣令能否以此為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