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還加設了高高的底座,如此艦首對敵時可以同時獲得3門主炮的火力。和近鄰英國相比,法國設計師的風格顯得大膽、前衛。“杜居土路因”級巡洋艦的副炮是5門1870式140毫米迦納炮,4門安裝在前後耳臺之間的舷側,剩餘1門安裝在尾樓甲板上。此外,還具有兩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以及長達近7米的威風凜凜的法式大鼻子撞角首。
“敢問老師,此艦隻怕不是專門為了縱隊戰法而設罷?”吳德章問道。
“你說的不錯,”林義哲讚許的點了點頭,“若是以橫隊或小隊作戰,艦首對敵,向前之火力便是為此而設。”
“老師想必是受了奧意利薩海戰的啟發,生出如此之念來的。”汪喬年起身說道,他看著林義哲,眼中滿是敬佩之色。
第四百三十二章意外來信
“只怕不光是利薩海戰,此次琅嶠之戰,倭軍亦是如此戰法。”吳德章道,“我看過海戰記錄,倭軍見我軍勢大,便欲以一鐵甲艦衝亂我隊,倭軍提督之戰法無可指摘,若其成功,我隊必亂,而我艦防護不及倭艦,當為其所趁。只是倭艦速力過於遲緩,未能如利薩海戰一般,奧艦衝亂意艦大隊。”
而聽到汪喬年和吳德章的回答,林義哲心中欣慰不已。
這些未來的中國艦船設計師,現在已經能夠有如此的見解了!
“利薩海戰”是義大利獨立戰爭期間,義大利與奧地利兩國艦隊在亞得里亞海利薩島附近海域進行的海戰。這場首次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艦之間的戰鬥引人注目。戰後世界各國的海軍都深入細緻地在戰術、武備和艦船結構等方面研究了這場戰鬥。這場海戰標誌著海上戰鬥已經從風帆時代過渡到了蒸汽鐵甲時代。
1866年7月16日,義大利艦隊在佩爾薩諾海軍上將率領下從安科納出海,向利薩島發起進攻。18、19日兩天,義大利艦隊對利薩島進行炮擊,守島的奧地利軍隊非常頑強,用火炮擊傷了義大利“強大”號鐵甲艦。在義大利艦隊準備組織再次進攻時,奧地利艦隊於7月20日拂曉趕到了。奧地利的特格特霍夫帶領他的艦隊遠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當得知利薩遭襲時,起先他以為這僅僅是一次佯攻。在義大利人全力發起攻擊時,特格特霍夫向利薩駛去,到達利薩附近海域,他命令艦隊做好戰鬥準備。意識到自己的火力處於劣勢,他選擇了一個容易衝擊的隊型——三個“V”字型縱向排列,第一個V型由他率領的7艘鐵甲艦所組成,領頭的是旗艦“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第二個“V”型是木殼快速艦和一艘海防艦,由“凱撒”號領頭,他把其餘的小型艦船編在第三個“V”型佇列中。在7月20日早晨,佩爾薩諾又開始了攻擊。當他正轟擊利薩的炮臺並準備派部隊登陸時,瞭望哨突然報告,奧地利的艦隊正從西北方向開來。
佩爾薩諾匆忙將他的鐵甲艦編成縱隊從奧地利的編隊前方衝過去。在這緊急時刻,佩爾薩諾竟毫無道理地把他的軍旗從“義大利”號移到處於戰鬥隊形之外的“鉛錘”號上。結果在前面的3艘義大利軍艦與後面的軍艦之間出現一個大空隙。特格特霍夫立即率領他的由鐵甲艦組成的先鋒編隊穿過這個空隙,他的木製艦船則向佩爾薩諾的木製船和其餘鐵甲艦衝去。
這場戰鬥很快變成了一場混戰,艦船的運動部分地被煙霧所遮蔽。“鉛錘”號兩次試圖撞擊木製“凱撒”號而沒能成功。“凱撒”號一發炮彈擦過“迪波託加羅”號,但自己卻在對方的炮火下起火,並最終被“鉛錘”號逐出戰鬥。與此同時,奧地利人的炮火使一艘義大利的鐵甲艦船起火燃燒。
特格特霍夫的旗艦撞擊“義大利”號的行動在這次戰鬥中最為壯觀。當“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在戰鬥的煙霧中搜尋的時候,它撞在“義大利”號的舷上,這艘義大利軍艦失去了方向控制,而且它的前方又被另一艘奧地利軍艦封住,當它後退時,“馬克西米蘭”號全速衝撞它的舷邊,並使其向右舷嚴重傾斜,隨著“馬克西米蘭”號慢慢地後退,“義大利”號恢復正常,接著在自己的動量和破口處湧入的數噸海水的作用力下又向左舷傾斜。最終傾翻並沉沒。“義大利”號的沉沒結束了這次戰鬥,義大利艦隊向西退卻。由於奧地利艦隊有幾條軍艦受損並仍處於劣勢,特格特霍夫沒有追擊。利薩海戰是奧地利海軍的一次大勝利,徹底解了利薩之圍。海戰中義大利艦隊遭受重創,損失了3艘鐵甲艦,1000餘名官兵。
利薩海戰是海上鐵甲艦隊間的首次交鋒,海戰證明用火炮對付用有裝甲的軍艦已經沒有效果了,蒸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