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精神。
第二個核時代(8)
第二,批評者們認為,國家是否謀求製造核武器是一種天性;換句話說,那些遵守《不擴散條約》,不謀求發展核武器的國家,本來也就是不會發展核武器的。那些謀求發展核武器的國家顯而易見是不會受到《不擴散條約》威懾的——因此條約起不到什麼作用。這種說法有意忽略了國家發展核武器的諸多原因。很多無核國家拒絕核武器是因為不擴散機制給它們提供了擔保,只要別人不發展核武器,它們也不需要這樣做。對安全的認知是最重要的。對地區和全球安全的擔憂、新威脅產生和合作的失敗會驅使國家謀求自助性的解決方案。但是,這裡最關鍵的一點是,條約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國家是否要發展核武器,並不是先天註定的。
即使裁軍不足,這也不是導致伊朗或朝鮮核擴散的原因,美國的行為——不履行安全保障承諾、推行政權更迭政策,以及發出有可能使用核武器的威脅,所有這些可能都是造成那些國家尋求核武器的
原因。
如果沒有不擴散機制,世界會是怎樣?沒有多邊激勵機制、規則和規範,也許雙邊或聯盟安全保障會更受重視。對於這些保障機制的力度提出質疑是有道理的。沒有多邊體系提供的集體保障,單邊戰略就有可能更受重視,包括防止擴散的預防性戰爭。這種情形會推動核擴散,因為它強化了一個信念,即只有擁有核武器才能保障國家安全。而且,沒有對供應的管制,國家就更容易獲得必要的技術。
處理難題
有些人可能會偏激地說,機制存亡的試金石就是它如何處理像伊朗和朝鮮這樣的違約“難題”。儘管每一個個案可能都有它的獨特之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這些難題中吸取一些經驗教訓,獲得一些啟發,這對於未來加強機制建設是有益的。兩個案例都可以被看作是不擴散機制失靈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被更準確地描述為布什政府不擴散政策的失靈。朝鮮和伊朗都證明了我們的核心論點,那就是,美國政策,以及從某種程度上看,地區大國的政策,是決定國際機制是否能夠有效運轉的最關鍵因素。
朝鮮于1985年加入《不擴散條約》,但是直到1992年才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締結《保障監督協定》。國際原子能機構發現朝鮮在申報中有一些前後不一致的地方,它掌握的證據大多是透過取樣和分析,以及美國情報機構提供的衛星顯像獲得的。證據表明,朝鮮分離的鈽多於其申報數量,這些鈽可能足以造出1—2件核武器。作為回應,朝鮮發出照會,表明要在1993年退出《不擴散條約》,但是經過外交斡旋,朝鮮在退出決定生效的前一天暫停了退出計劃。
美國和朝鮮經過密集的雙邊談判於1994年達成了《框架協議》(Agreed Framework),朝鮮承諾將其核設施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之下,並努力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後來,美國認識到將《框架協議》僅僅看作是一個不擴散協議是不夠的,美國看法的轉變帶來了重大突破。14朝鮮處在極權、多疑的政府領導之下,長期脫離全球社會及其變革,它想要的框架是要解決自身廣泛的安全問題的框架,包括對美關係正常化在內。《框架協議》呼籲雙方“走向政治和經濟關係的全面正常化”,幷包括了增加美國和朝鮮之間的外交聯絡、貿易和投資等措施。作為《框架協議》一部分,日本、韓國和歐盟承諾為朝鮮提供一個輕水反應堆,以滿足其能源需求。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個核時代(9)
從1993年美國和朝鮮啟動談判開始,到2000年談判結束,兩國共進行了22次談判,涉及恐怖主義、導彈、食品和擴大核查等廣泛的議題,簽署了16份不同的協議。在2000年克林頓政府執政的最後日子裡,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對朝鮮進行了訪問,當時朝鮮承諾,作為朝美關係正常化的一部分,將透過談判結束導彈試驗。
美國和朝鮮都斷斷續續地執行了包括《框架協議》在內的上述各種協議。在美國,協議執行的行動被國內政治妖魔化了,有人堅持認為,對朝鮮的任何讓步都無異於綏靖。不過,只要克林頓政府保持高層參與,朝鮮的擴散問題就在控制之中。
美國和朝鮮的談判在布什政府執政的2002年破裂。2001年,一個由美國各政府機構組成的代表團獲得授權到平壤訪問,併為朝鮮提供一份“大合同”,將最終的無核化與外交關係正常化掛鉤。但是,由於情報顯示朝鮮正在開展《框架協議》之外的鈾濃縮專案,所以這趟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