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0部分

威力再大打不著也是白搭。

現在的大炮,有效射程能保證兩千米就足以應付一切。這樣的炮裝到了戰艦上,因為穩定性的關係,有效射程即使一下減少上一半,一千米的射程也是現在很多艦炮不敢想象的。

歐洲人鐵甲艦出來了,還玩一二百米的貼身肉搏呢,英國皇家海軍在18~19世紀的射擊教範明確規定24磅長炮的最大射擊距離是400碼,如此這個時代的實戰中雙方戰艦彼此對轟的距離往往都在100米之內。

陳鳴不需要太過打的遠的大炮,而需要一塊體積、射程、精準和射速都恰當完美的大炮。能保證中國的水師部隊在火箭彈洩密之後,依舊可以在火箭彈的射程之外開火,並擊中敵人。

事實上,2000米的有效射程就是一個理想距離,陳鳴覺得這個距離很恰當的。

而陳漢的軍工系統也攻克這一‘目標’的時候,也確實有了成果,那就是線膛炮。

有了線膛的大炮就好比滑膛槍和線膛槍的差距,射程突飛勐進不說,精準度也大大增加。只是這製造工藝實在是複雜,每門大炮的成本價比滑膛炮高出太多了。

最主要的是它自身也有炸膛、卡殼、射擊緩慢等種種毛病和不足。

“既然射程要求不高,我們可以把火炮的身管減短,以節約其重量和製造成本。”

“使用了後裝線膛炮對於現在的我軍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線膛炮使用的炮彈是尖型彈而不是傳統的圓彈。尖型彈不僅在空中飛行比圓形彈要穩定,而且因它的形狀關係它是長形的,彈身可以向後發展,同口徑下可以調整重量。同重量的尖彈與圓彈,前者的口徑只有後者的七成左右。也就是同樣大的口徑,線膛炮即使不考慮別的任何外因,威力也也要遠超過滑膛炮。再考慮到尖錐彈體在空中的低阻力,同重量的炮彈,尖彈的穿破威力能達到圓彈的五倍。”

“也就是我軍的線膛五斤炮能比得上過去的滑膛八斤炮,威力則至少是滑膛十斤炮的水準。”

“放到實戰當中,我軍水師的小型戰艦就足以跟歐洲人的中型戰艦媲美火力,中型戰艦就能挑戰歐洲的大型戰艦。”再加上在有效射程上的優勢,還有射速上的優勢炮彈小,當然會有優勢結果就是歐洲的大型風帆戰列艦不但會對小一號的中國水師戰艦無可奈何,還很可能強姦不成反被日。

這就是軍工體系內部支援線膛炮的一種聲音。

但是他們製造出的線膛後裝炮閉鎖設計結構非常複雜,穩定性低,故障率高。可惜陳鳴對此能夠提出的意見只有一個螺紋炮閂,那是後世很多火炮上用到的一種炮閂模式。關閂時,閂體上的螺紋與炮尾內表面上相應的螺紋相齧合。閂體的螺紋面被分作若干偶數區段,每隔一個區段將螺紋切除。炮尾內表面上的螺紋也是同樣處理的,只是被切除螺紋的區段正好與閂體上被切除螺紋的區段彼此錯開。在透過閂柄關閂時,閂體沿弧線轉動直到閂體和炮尾上的螺紋都完全齧合為止。這種形式的螺紋被稱為“斷隔”螺紋或“開槽”螺紋,是現代螺式炮閂上最常用的一種螺紋。這種螺紋的螺距必須保證產生足夠的摩擦力,以防止閂體在火炮射擊過程中轉動或開啟。為了一壓閂柄就能使螺式閂體解脫和開啟,炮閂上還需配有某種形式的傳動裝置。

然後就是對一干後裝線膛炮研究人員表達自己精神上的支援。

他們的那些話的確很有煽動力,可他們做不到啊。

大炮最關鍵的不是射程、精準,而是可靠和便易大規模裝備。而這恰恰就不是現在的後裝線膛炮可以滿足的條件。

而且還有一點,那五門製造出來的後裝線膛炮在射擊的時候,由於熱鍍鉛與鐵之間附著力不好,撕脫的鉛碎片會散佈在炮口前短距離上對己方士兵造成傷害。

線膛炮的尖彈為什麼要鍍鉛,那是為了將炮彈彈體嵌入膛線內,鑄鐵或者鋼太硬,會嚴重磨損膛線。所以即使現代的炮彈也是鋼製彈體(直徑小於膛線內徑)和銅製彈帶(直徑略大,可以嵌入膛線)。

而陳漢生產出的尖彈彈體是鑄鐵的,外面包鉛,用簡易式碰炸引信,彈內裝黑炸藥,用黑火藥包作發射藥。原時空位面裡,一直到19世紀後半頁,西方列強的炮彈也是這麼個水平的。

可是眼下陳漢的鋼鐵冶煉水準絕對沒有那個時候的西方列強強大。

自然地,出產的大炮整體效能也比不得那個時候,或者說是根本不能比。陳鳴還是橫向對比,跟這個時代歐洲人火器發展的城池來對比一下,找一找信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