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精神一振。公孫勝問道:“這首《憶秦娥》可命何名?”劉通:“可名《重回紫荊》。”張孝純:“中明久未作詞,這首《憶秦娥重回紫荊》大長意趣。”慨嘆中踏關而入,一路巡視關防,但見守關將士神彩煥然。劉通說道:“今夜留宿此關,與將士們聚會。”眾然之。
劉通在此停留,有二個原因:一、紫荊關是華北的前沿,燕京的門戶,地勢險要。當前暗流湧動,軍中存在模糊認識,留下可鼓舞士氣,穩定軍心。二、與張孝純交流心聲,剖析歷史的走向,勾勒未來之藍圖,促成他早日完成轉化。
劉通等人巡視關防後,聚集將官議事。駐守關隘的是二員大將,主將王德,副將武松,二人都是軍士出身,因軍功升至統領之職。若非西北軍改革軍制,軍中武士決不可能升到高階職務。對於趙宋的軍制弊端,軍中將士體驗最深,他們對西北政策是衷心擁護的,忠誠度勿庸置疑。會上,激勵將士再接再勵,作好北伐堅強的後盾,為國家、民族再立功勳。
王德:“咱們何時打過燕山去?”
公孫勝:“河北大戰消耗甚大,等我們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即可出兵北伐。”
劉通:“這個時間也許一年,也許二年,也許三年五年。現今中原大地流寇出沒,妥協求和的聲浪蠱惑人心,更有頑固沒落之徒妄圖顛覆西北新政,要將我中原倒回亡國的老路,這是華夏之大害。此其一也。其二,河北、山東光復不久,百業待興,河朔之地需要休養生息,咱們至少要用一年以上的時間來發展生產,恢復元氣。掃平敵寇,混一宇內,是我們既定的方略,中原勇士掃蕩窮寇之日不會太久,到時諸公必將成為新紀元的開國功勳。”
武松:“我等守關士卒也想過燕山打韃子,幾時可以開拔?”
劉通哈哈一笑:“你們的任務就是守住紫荊,守住了紫荊,就守住了燕京的西大門,這個任務可不輕。紫荊關連線河東與河北,紫荊在手,則西北腹地與河朔之地安然無恙,守護紫荊之功絕不亞於前方殺敵。”
強調紫荊關的重要性,很有必要。南方趙構集團窺視在側,河北、太行之地,尚有未競之亂,漠北遼中亦有金國的流動部隊和遼人的遊騎,我有大將扼守紫荊,可保紫荊無虞。
劉通留宿紫荊關,澄清軍中的模糊思想,安撫躁動之心,激發全軍鬥志。翌日,一行人辭別紫荊,繼續西行。清晨的紫荊嶺,霧靄迷朦,眾人行走在清涼的晨光中。劉通問道:“永錫,你可曾想過,我中原富饒之國,蠻夷荒蕪之邦,而我大宋卻不能保全中原的完整,每遭外寇蹂躪,致使河山殘破,人民受苦?”
張孝純嘆道:“漢唐之時,中原亦曾威加海內,四夷臣服。我朝有鑑於藩鎮作亂,削藩籬而固畿輔,強中幹而弱旁枝,重文事而輕武略,是以積弱至今。大宋立國之初,君臣同心,勵精圖志,時至今日,卻冗靡不振。”
劉通:“若以今日之趙宋主政,能否革除舊弊,復振中原?”
張孝純沉默良久,嘆口氣,微搖了搖頭。
劉通:“國家的出路,民族之未來,若系之於無望之輩,則華夏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境。中華千年的興衰,決於今日之時局,興則中國受其利,衰則中國遭其禍。悠悠千秋中華,惟我志士鐵肩擔道義,熱血薦軒轅。”
張孝純:“中明以天下為己任,令人感佩。”
劉通:“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銅為鏡,可正衣冠。我曾覓得一首《賀新郎》,有感於黎民不堪其害、王朝興廢之事。”詞曰: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讀罷空飛絮。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天已覺。
劉通引用此詞,醉翁之意不在酒,乃是隱諭趙氏江山行將換代,中原豪傑需振臂而起,奪天下以定乾坤。
幾人相視一笑,李逵問道:“元帥說的什麼?”
公孫:“一往無前,掃平四海,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李逵大呼痛快。
幾番長談,張孝純感慨良多,在忠君與民族大義之間,最終作出了抉擇。效忠於一家一姓一人,還是效力於國家民族,何者為先,何者為大,一經掂量,立時自明。張孝純心地澄明,並非愚忠之人,否則也不會兵敗被俘之後,委曲求全,接受偽齊和金國的官職,走曲線救國之路。張孝純的轉向,對西北新事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