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富餘的軍士正好一同參與水利工程建設。三是引進新的品種和作物。新疆和西域一帶已有棉花種植,劉通派人到西域取回棉花種子,請來技術人員,在西北試種,成功以後予以推廣,同時發展棉布紡織業。平原峽谷適宜稻穀作物的生產,山區養殖牛羊馬匹、種植藥材和其他經濟作物,著力提高農牧業的產量和熟茬。
第四,發展冶金業。西北礦產豐富,大有可為。一是由汪國機等人組成科研小組,改進生產機械,探索新技術,提高冶煉水平,進行專業化建設。二是籌措資金開發新的冶煉基地。三是培訓和推廣冶煉技術,將沈括的《夢溪筆談》和白話《夢溪新書》等科技讀物下發到冶煉場和手工作坊,組織民間工匠學習。
軍事轉軌,經濟起步,西北大地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百廢待舉,百業俱興,各行各業逐漸呈現出新的面貌。
十 和為貴
劉通等人在東郊勘測之後,選了一個地段,該地段跟後世的炮兵學院相去不遠,準備在此籌建軍事訓練基地。因目前戰事吃緊,錢糧大都用於前線的軍務,地方財政並不寬裕。那丁點兒油鹽柴米,對於徵地拆遷和基礎建設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當了家才知道不容易。宋夏百年戰爭,給二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嚴重阻礙二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北宋國帑虛竭,西夏財用不給。西北之地,全民投入戰爭,哪有人力物力財力來發展生產。當務之急,必須馬上停止二國間的爭鬥,使二國人民休養生息,抓緊時間發展經濟,蓄積力量,以對付未來金賊的入寇。一百年太短,只爭朝夕。
為此,勢必要統一西部的軍事行動,而熙河蘭湟之地隸屬秦鳳路,不在劉通的管轄範圍之內。要是河東路、永興軍路屯兵不前,駐足觀望,而秦鳳路卻仍然在與西夏作戰,豈不陷秦鳳路於絕地。劉通來前沒有考慮如此深入和細緻,如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即擬寫奏摺,及時上報徽宗。
徽宗接報,難以決斷。劉通知道此事不易,一是耐心等候,二是藉助各方力量,以堅徽宗之志。朝中大臣反對戰爭的原本佔據多數,劉通的和平建議頗受大臣們青睞,支持者的影響力逐漸增大。太后憐惜民力,也替劉通說項。三個月後,徽宗下旨,加增劉通節制秦鳳路事務。
這三個月的時光,並沒有荒廢。一是放出風聲,要與西夏和談;二是協同秦鳳路,放緩進攻節奏;三是鼓勵民間加大與西域的聯絡,其中特別留意西夏的反應。
西夏國小而地貧,組織戰爭的能力和續戰能力都弱於宋國,夏軍在與宋軍的交戰過程中,又是佔便宜的時候少而吃虧的時候多,他們屢次提議和談,都遭拒絕。如今宋人主動丟擲橄欖枝,哪有不接的道理?見宋軍攻勢減弱,也慢慢收回兵力。
西夏的崇宗李乾順是繼景宗李元昊之後最有作為的君主,他認為,不管宋人和平的意思是真是假,都需派人接觸。宋國佔據主動,劉通並沒有先派人出訪,而是在等西夏人的光臨。
不久,夏國使者來訪。他們知道本次主和者乃是西北制置使劉通,要解決二國糾紛,首先得來西北磋商,然後才去汴京洽談。
來者系西夏王室嵬名榮光,也叫李榮光。李元昊稱帝之後,棄李姓,改為嵬名氏。西夏本是北宋的一個藩鎮,因不滿宋朝削藩,至北宋中期,李元昊自立一國,參照漢字造出西夏文字,西夏人因此兼通藩漢二種文字。
劉通接李榮光至大廳就座,說道:“歡迎王爺光臨長安,在我印象中,宋夏之間好久沒有這樣交談了吧?”
李榮光:“是呀,我們等這一天等了很久哇。”
劉通:“咱們好好談談。”
李榮光:“正有此意。”
劉通:“王爺此來,一路有何所見?”
李榮光:“邊境之地田園荒蕪,交戰之處屍骸遍野,黃河沿岸、河西走廊一片狼藉。”
劉通:“我以為,止息干戈,是我們共同的願望。貴方對此有何見解?”
李榮光:“停戰議和,本是我方一貫的主張,難得咱們想到了一塊。”
劉通:“有了這個共識,和談的大門已經開啟,事情等於解決了一半。有了這個基礎,其他的事務就好談了。”
李榮光:“恐怕有些事情還是比較棘手。”
劉通:“咱們坦誠布公,毋需諱言。”
李榮光:“一是邊界問題,二是戰爭損失問題,三是交往問題,這三大問題,都不容易解決。”
劉通:“三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