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讀到英國人要打到北京,差點兒嚇破了膽!這一夜,他沒有睡覺,翻來覆去考慮這件事。他想到香港,想到兩千一百萬銀元,想到五口通商,想到領事館和關稅……心都碎了。他怎能願意在自己在位之時,蒙受這種恥辱呢?可是,他又想道:如不答應這些條件,英夷真要打到北京來,損失豈不更大?看來,不簽字是不行了,只好忍痛割愛。當夜,他輾轉不安,如坐針氈,讓幾名太監陪他跑到太廟,對著列祖列宗大哭了一頓。
當道光皇帝從大廟回來,已是次日凌晨。他一頭扎到床上,起不來了,病情開始惡化。他勉強支援著把穆彰阿喚進寢宮,商議和談之事。
穆彰阿本來就是個投降派,與耆英是一個鼻孔出氣。他自然是袒護耆英,力主投降的,對和談條約根本不談反對看法。道光皇帝無奈,終於批准了。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耆英和伊里布,再次登上英國軍艦,完全按照英國侵略者提出的條件,簽訂了結束鴉片戰爭的中英《南京條約》。因為當時南京叫做“江寧”,所以當時就叫《江寧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歷史上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為什麼說《南京條約》是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呢?這還另有一番交待——
英國政府早就想侵佔中國一個島嶼。在巴麥尊給義律的密函中說:“……佔領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島,或廈門鎮,或其他任何島嶼,凡是能夠用作遠征軍的供應中心與行動基地,並且將來也可以作為不列顛商務之安全根據地的都行。陛下政府是有意於要永久佔有這樣地方的……”由於香港水深港闊,居東亞海運之交通樞紐,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他們就選中了這個地方。以後,琦善和義律私訂了《穿鼻草約》,私自允許把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以此為藉口,早就把香港佔領了。由於中國政府沒有簽字畫押,英國統治者一直放心不下。這才透過簽訂《南京條約》使佔領香港“合法化”。從此,香港就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了,1997年7月1日才回歸祖國懷抱。
耆英在《南京條約》上簽字後,雙方換文生效。有關善後事宜,耆英答應在廣州辦理,璞鼎查這才撤兵,回香港去了。與此同時,道光皇帝派耆英為兩廣總督,伊里布為專門處理對外事務的特使。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南京條約》簽字後,全國輿論大譁,有志之士奔走相告,恨透了英國人,也恨透了滿清政府。這個訊息傳到廣州,群眾都氣炸了肺:“什麼《南京條約》,我們不承認!”“絞死賣國賊耆英!”“絞死伊里布!”“堅決不準洋鬼子進城!”到處是喊聲、罵聲,猶如一座火山,眼看就要爆發了。
廣州民眾抗拒外來侵略,是有光榮歷史的。林則徐在廣州時,曾發動民眾組織過團練水勇,供應刀槍器械,協同官兵保衛海防,維護治安。林則徐被革職以後,琦善下令解散民眾組織。表面上這些組織不存在了,其實,它們依然還保留著,中外馳名的平英團就是一例。
現在,廣州的民眾組織更進一步發展壯大起來了,最著名的就是昇平社學。
前文書已說過,社學,本是學習場所,後來逐漸變成地主、士紳興辦團練、防禦盜賊的地方。以後,廣東人民就利用社學作為編練義勇進行抗英鬥爭的組織。這種組織仿效軌裡連鄉之制。富者助餉,貧者出力。每戶三丁抽一,單丁不抽入社。每百名壯丁為一甲,每八甲為一總,每八總為一社,每八社為一義勇。社以下設立武首領各二人,社以上設文武首領各四人。聞警打仗,無事種田。每月操練兩次,專門習練擋避槍炮滾遁截殺法、連珠槍炮飛擊法、噴筒飛箭橫截法、下海焚擊伏水法、各路探聽飛報法、各隘守截暗誘法、司造各式利器法、蠻勇者各方聽遣飛走法。參加昇平社學的共有十三社八十餘鄉。後來陸續增加到十八社,好幾萬人。其中身體健壯,可呼叫的,不下一萬餘人。現在,昇平社學設在廣東城內東城魁星樓的後院,總頭領是何玉成和錢江。
前文書說過,何玉成,武舉人出身,是鄺東山的弟子,平英團的骨幹。他不僅武藝高強,還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在昇平社學民眾中威望很高。
錢江,字東平,原籍浙江歸安(今吳興)人,監生出身。曾經當過塾師,算過命,也應聘教過專館。此人博學多才,足智多謀,善於雄辯,也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後來,他投身於太平軍,成了洪秀全的左膀右臂。在一年前,錢江來到廣州,結識了何玉成,二人一見如故,成了至友。後來,應邀在昇平社學主持工作。由於他平易近人,和民眾關係極好,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