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帶的東西並不多,也就是兩馬車,除了隨行的侍衛,就帶了兩個貼身的太監使喚,總之是簡單的很,一路上也是騎馬而行,馬車空著也不去坐,受苦又受累。
與之相反,胤祺這路上就愜意多了,裝行李的馬車有四輛,足足多出四爺一輩,隨身伺候的太監就更多了,六個,其中兩個是廚子,一個大廚、一個幫廚,而且這大廚還是從宮裡帶出來的御廚,做得一手好菜,就是年齡大了點兒,已經五十有四,本來是想著出宮養老,才到了五貝勒府上,誰承想這位出個差,還得把府裡的大廚子帶走,也不怕被人笑話。
而且從京城一直到良鄉老君堂的路上,胤祺基本上就沒騎過馬,都是在馬車裡待著,涼茶喝著,清風受著,糕點吃著,小日子比在京城的時候過得都舒服,到地方的時候,人非但比之前白了,而且還胖了,特別是在又瘦又黑的四貝勒的映襯下,差距太明顯了。
趕路是一回事兒,真正到了地方辦差又是另一回事,渾河大堤有多重要,莫說是皇子阿哥了,就是京城的平民百姓都知道,一點都來不得虛的,必須得認真起來。
不過人和人是不一樣的,認真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對胤祺而言,把時間耗上去,然後仔仔細細一絲不苟的檢查,這就算是認真了,但是於四爺而言,認真又有不一樣的詮釋,為了趕進度,可以頂著日頭,完全不需要打傘,工作起來可以廢寢忘食,膳食往後拖了又拖,休息的時間也往後拖了又拖,甚至私底下還會看有關治河的書籍,然後同直隸巡撫于成龍、巡查衙役,甚至普通勞工探討,其認真程度讓人汗顏。
胤祺自問他自己是做不到這一步的,以前只覺得四哥性子端方,甚至執拗,有些不近人情,但是現在看來,卻讓人打心眼兒裡佩服,跟八弟的長袖善舞比起來,四哥這樣的精益求精,這樣的辦事態度,這樣的實幹精神,才是更難的。
第11章
胤祺心生敬佩,再加上他遇事也不喜歡拿強,所以這次的差事處處以四貝勒為首,本來人家就是兄長,他這個當弟弟的退一步,也沒有什麼好讓人說嘴的地方。
四爺對此很是坦然,他本來就是一個公心相當重的人,而且跟八爺不同,這時候的四爺並沒有覬覦大位的心,當然也並非是一心一意的輔佐太子,畢竟龍位上坐的是他的皇阿瑪,而非太子,就算他想要做賢王,如今要做的也是皇阿瑪的賢王,而非太子的賢王。
但是跟太子比起來,上躥下跳的直郡王、八貝勒這些人未免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了,所以比起這些人來,四爺更偏向於太子。
至於五弟,這是個相當老實而且淡泊的皇子阿哥,有能力、也有態度,就是進取心不足,而且耽於享受,跟他不是一路人,但也絕對不會敵對。
四爺對自己足夠狠,對自己兄弟也是一樣,他不能限制五弟吃什麼、用什麼,但是自己廢寢忘食的時候,五弟總得陪著,不可能兩個人的差事一個人辦。
所以哪怕每日好吃好喝,回去的路上也是呆在馬車裡吃喝睡,但胤祺仍然比出發前瘦了、黑了,只不過這變化跟四貝勒比起來還是小,對方得瘦了有將近十斤,面板被曬得那叫一個黑呀,而且還特別的粗糙,看起來不像皇子阿哥,倒像是個將軍、侍衛,整日風吹日曬的糙漢子,一點兒都不精緻。
這年頭,貴人都活得精緻,沒享受精緻生活的人就更追求精緻了,毓秀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就像是窮人乍富,毓秀上輩子過得粗糙,這輩子就追求享受了,而且心眼全都用到如何享受上去了,讓人收羅了三十幾本話本子,全都擺在書房裡頭,有時間就看著解悶兒,府裡頭還養了兩個說書的女先生,時不時聽一聽,如果不是對戲劇沒有興趣,府裡可能連戲班子都養上了。
胤祺回家的時候,府裡的女人全都在後院門口等著了,許是男主子不在府裡,沒了鬥爭的樂趣,所以不管是側福晉劉佳氏,而是幾個格格、侍妾全都有些憔悴,有個別的還瘦了不少,也就福晉氣色好到光彩照人的地步,好像胤祺走了之後,她過得比以前還好。
不過也對,俗話說的好,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放在五貝勒府也是同樣,他出去辦差,福晉可不就成了府裡頭最大的那個,自然是逍遙自在,氣色哪裡能不好。
不得不說,胤祺對此事有些氣悶的,臉色自然不會很好看。
“爺辛苦了,廚房已經備好了飯菜,隨時可以開席。”毓秀很是板正的行了個禮,說話也同樣板正的很,從字眼兒到語氣都規規矩矩的,彷彿不帶一絲情意。
有福晉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