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使被擊部分的速度改變(加速度),例如:被髮擲出、被摔倒等。

(3)上述兩種變化兼而有之。

我們在格鬥中,就是利用力的這些效果來擊倒、擊出、擊傷、擊昏甚至擊殘、擊斃敵手的。

力的使用效果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而且涉及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力的三要素)。對於比較複雜的情況,還應全面考慮力的作用時間、力的變化速度、力的合成或分解等因素。

二、拳術中力的分析

發力物體擊打的速度不同,受力物體所發生的變化亦不相同。一般說來,打擊物運動速度越快,被打擊物越易損壞,而不易被打動。打擊物運動速度越慢,被打擊物越不易損壞,而易被打動。當然,這與打擊力度和被擊物體的強度有關,這一切都必須符合牛頓的運動定律。

我們把快速打擊的力,稱為衝擊力;把緩慢作用的力,稱為持續力。把介於兩者之間使受力物獲得最大速度的力,稱為發擲力。

(一)持續力:持續力是實戰者雙方以較慢的速度或靜止不動的用力,常存在於推拉、託按、頂壓等動作中。持續力往往使發力物向著施力方向以相同的速度運動,除了遇到受力物的反抗力,而使受力組織撕裂、扭傷外,並不會使受力物損壞。

根據牛頓第二定理:

力—抵抗力=受力物質量…受力物加速度

由此可見,只要你施加的力大於抵抗力,就能使受力體按照你的力的方向移動。另外,抵抗力越小,受力物越易運動,而其承受的內力亦越小,而不易被損壞。譬如在擒拿術中,將對方的手臂向外側擰轉的手法,由於人體的構造所限,使反抗力不能大於擰轉力,從而使手臂被擰動,如果抵抗力較小,則容易造成身體的仰翻;如果抵抗力較大,則容易造成骨骼的損傷,在這種情況下,拳手們多順其勁力,做到寧倒勿傷。

(二)衝擊力:衝擊力的基礎是爆發力,恆見於踢、打、點、撞等擊法中。它是實戰中最常見的力,雖不易打動對方,卻最易擊傷敵手。

根據力學中運動量與衝量的關係,應力與強度的關係,可以推匯出:

衝擊應力=(衝擊物的質量…接觸前衝擊體的速度)…(力的作用時間…力接觸的面積)

如果衝擊應力超過了被衝擊物體的強度,就會導致被衝擊物體的破壞。怎樣去提高衝擊的應力,才能使擊打更具有殺傷力呢?

(l)增加衝擊體的質量:一般情況下,膝撞和肘擊,比拳打和腳踢更具有威力,其原因就是膝、肘的質量大於拳腳。在技擊中常用的增加衝擊體質量的方法,就是在接觸對手的剎那,全身肌肉突然極度緊張,用力,使渾身成為一個衝擊的整體。

(2)提高接觸前衝擊體的速度:沒有速度就沒有衝擊,人體的肩、胯雖然力量很大,但因為運動速度較慢,所以難以成為最銳利的武器。一個極為粗壯有力的人,卻難以在搏擊中獲勝,其主要原因是他出擊的速度太慢。正確的擊打,應使衝擊在接觸被擊物之前的瞬間,達到速度的高峰。肌肉的多餘緊張會阻礙這個高峰的出現,因此,在還未接觸目標的出擊過程中,應儘量使肌肉放鬆和協調。

(3)減少力的作用時間:力的作用時間,是指從接觸到被擊物到打擊完畢所花費的時間。減少這一時間,不可誤解為一打即回,或點到為止,而應理解為用較堅硬的部位去打擊較脆弱的部位,不給被擊物以緩衝的餘地,這樣就減少了力的作用時間。

(4)減少力的接觸面積:刀刃越鋒利,槍頭越尖銳,力的接觸面積越小,越具有殺傷力。在較量時,拳手們也慣用拳、掌、指、足、膝、肘、頭等骨骼的尖端作為衝擊體,以便減少衝擊面,增加壓強。

譬如直擊拳的應用,首先在訓練時應獲得快速的反應能力和強大的爆發力。

1、為了獲得衝擊速度的頂峰,出擊時全身特別是手臂必須放鬆,做到有力而不用;同時後腿蹬地,腰身擰轉,使身體各部獲得相應的最大速度。整個動作越協調越放鬆越好。

2、幾乎在接觸對方身體的剎那,前腳踩踏,阻礙全身整體的前進,這樣使全身的力量上升集中輸送於手臂,使拳頭前衝的速度更大。

3、拳頭擊中目標的同時,全身尤其是上肢肌肉應劇烈收縮,儘可能加大沖擊體的質量,並伴有握拳、扣腕、旋轉等動作,以提高衝擊的強度,定向能力和變換可能性。

(三)發擲力:發擲力使用的目的,是把對手打出到較遠的地方。此時,出擊速度要小於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