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原本君少優還不以為然,不過歷經上輩子起伏跌宕,生生死死,卻也由不得君少優不信。畢竟大廈傾頹之日,他苦心結交的世家中人沒能奮力營救他,反而是他所提拔的寒門子弟大多肯為他赴湯蹈火,生死不懼。有些人他甚至都記不得了,不過是偶存善心提攜一二,之後便丟在腦後再沒想過。君少優沒在他們身上耗費心力,自然也沒想到他們會因他的一時善舉而惦念不忘,最終豁出性命來報答他的滴水之恩。世人趨利避害乃是天性。沒人天生就該為旁人出生入死,豁出性命。遇難之時,有人相幫乃是情分,選擇袖手旁觀也是人之常情。君少優自覺不是聖人,他做不到每求必應,自然也不奢望旁人能做到。所以上輩子對他好的,他心中感激惦念,見他遭難便隔岸觀火的,他也不會埋怨。而那些轉過身就落井下石,倒打一耙的,君少優也會暗暗記在心裡,伺機報復。他不是割肉喂鷹的佛祖,自然也不會在旁人刻意背叛陷害後故作大度的當做前塵都沒發生過。他想報仇,然而他明白自己勢單力弱,此刻與人對上無疑是蚍蜉撼樹。為今之計,也唯有謹慎周旋,徐徐圖之。當務之急,君少優迫切希望能掌握一支屬於自己的力量。可是他此時所經歷擁有的實在有限,唯有把主意打到這些災民身上。心有籌謀之下,君少優對災民的態度自然真摯熱忱,叫人如沐春風。君少優此番盤算,里正絲毫不知。不過他縱使知道了,恐怕也是對君少優感激涕零,無有嫌隙。蓋因民風淳樸,總是比旁人更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許他們笨嘴拙舌,說不出這等冠冕堂皇之語,但他們做出的事情永遠讓人敬佩。正如《紅樓夢》中的劉姥姥一般,就算主人家當日善舉不過是心血來潮的施捨,但劉姥姥依舊感念在心,並在賈府傾頹後前往牢中探視,又散盡家財不遠千里營救巧兒。如此義舉高潔,君少優早在生死存亡之際,感受良多。重活一世,君少優吃一塹長一智。寧可把心思放在這些淳樸的百姓身上,也不會再去討好那些世家豪族。君少優與里正在破廟後頭的禪房裡商議了將近兩個時辰,才將諸多瑣事商議妥帖。由里正負責挑選出適齡之人進義學讀書,君少優則負責尋找學舍,撰寫教材並提供學員習學時所用的筆墨紙硯等物。君少優思量此事早已不是一天兩天,心中自然有所成算。他找到驃騎將軍林惠,央求他提供一幅營帳以作學舍之用。然後叫工匠做了塊大木板拋光打磨,用架子立在營帳當中權作黑板,用木炭做筆。他站在前面用木炭寫字,底下的學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西北苦寒,沒有那麼多的筆墨紙硯可供揮霍。君少優便讓木匠做了幾百個凹槽淺淺,半尺見方的小木匣子,裡面盛滿沙石,用枯枝做筆,供學生練字所用。至於教導學生之教材,君少優也懶得用四書五經一類掉書袋。最開始先橫平豎直將筆畫交給諸多學生,次後從第一排坐著的第一個人開始往後教眾人寫自己的名字。且他丹青極好,索性用礬過的重絹畫些草木牛羊,犁鎬鐵鍬,日常所用之物,乃至營中將士所穿鎧甲,所持兵戈等,並在圖畫下面寫上相應字句,有此衍生開來,讓學生看著記著,更明白形象一些。最開始這義學之中只有災民選拔出來的百十來個學生,後來有空閒的將士,在操練之後也湊過來旁聽習學。君少優見狀,又命工匠多做出幾百個木匣供將士使用。為了形象細緻,君少優在講解兵戈鎧甲時,還拉來了偶爾閒暇無事的徐懷義。君少優以他為例項,請他講解圖畫上刀戈鎧甲每個部分的功用。乍開始徐懷義還扭扭捏捏的,跟君少優一問一答,說的乾巴巴的。後來習慣了,便開始口若懸河起來,經常把自己從前經歷過的戰役當成故事講給諸多學生和將士。這其中便包涵徐懷義作戰多年的經驗等等。聽得諸多學生和將士如痴如醉。君少優見狀,索性又請了軍中其餘有閒暇的將領來講學。來來往往之下,最後竟震動了大將軍林惠。林惠聞聽君少優想要開辦義學,還以為君少優是一時興起。應君少優之請求撥了個帳子給他,也不過是礙於他的身份,不好駁了他的顏面。在他看來,無銀錢支撐無鴻儒為師,君少優此舉不過是排遣寂寞,長久不了。怎料君少優僅憑這點子東西,竟然就風風火火將義學辦將開來。不光如此,還把營中泰半將士都劃拉進去。林惠聽諸多將領七嘴八舌說的歡快,心中十分好奇,遂在這日處理完公務後親身前往義學以作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