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而,就在他準備揮刀斬斷一切俗念,了卻塵緣,魂歸自然的霎那,一個念頭驀地在腦海中閃現:我能捨棄一切,但我終究無法捨棄親人。

王陽明畢竟是讀孔孟之書長大的,深知天倫不可違。而且,即使在遠離廟堂的山水之間,依然有“夜擁蒼崖臥丹洞,山中亦自有王公。”的詩句,可見其終究不忘“王公”。

這種矛盾的心態可以解釋心學為什麼被人看作是儒家和道家的結合。很多人把儒和道簡單理解為入世和出世是片面的,孔子就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感慨,道家也不是簡單地跑到山裡躲起來你就修道了。

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一句: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追求一種自然而然的心態,不妄為。叔本華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因為每一人都長期處於慾求不滿,目標不能實現的糾結中,這就需要時刻調整心態。老子肯定追求目標,但同時強調行動不要刻意,做作,心態要自然,學會主動放棄不可能改變的事物。心學中權變的智慧正來源於此。

其實,陶淵明的一句詩很好地註解了道家思想,那就是:結廬在人境。結廬在山野的未必是修道之人,人境才是重點。

第二年,王陽明移居西湖,心情漸好,復思用世。他聽說虎跑寺有一個僧人閉關三年,不語不視,覺得不可思議,便登門拜訪。

和尚如果然泥塑一般,巋然不動。陽明想測試一下他,大喝道:“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和尚被嚇得跳了起來,睜開眼睛同他交談起來。陽明問他家裡情況,和尚說還有一個老母在。陽明又問了一個刁鑽的問題:“想念母親嗎?”和尚愣了楞,道:“無法不想。”

王陽明笑了,給他講了一番“愛親本�